写作能力就是思考能力。文章是思考的产物,所有的哲学家都是很能写的。
灵感
写作需要灵感,但是灵感并非是“灵光乍现”,稻盛和夫在《干法》说正是自己的废寝忘食地勤奋工作,神开始可怜自己,给予自己科研的“灵感”,一次又一次攻坚克难,实现了“不可能的可能”。其实可以这样理解,当你专注去思考关注一件事时,你的大脑在深处储备了大量的相关信息,然后你的潜意识开始在后台默默的计算着,筛选着。这个是结果出现的时间是我们不可掌控的。有时结果出来了,可是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有结果了,突然有一天你听到一句话或者看到什么东西,亦或者是参加一个活动,瞬间让你捕捉到了灵感。“灵感”就诞生了。
思考
普遍的困难法则是 不想 > 写 > 说 > 想 > 不想;什么都不想是最简单的也是最难的。这里只说中间三种。说就是一种表达能力,写是一种表现能力。在 写、说、想三者之间,前者也是后者纠错的一种方式,有时你把你的想法说出来,你才会发现想的东西有些漏洞,当你再写的时候,你会用更严格的逻辑来规范你的说与想。想写好东西的根基就是想通它,并且自己也能说通它。演讲的时候不能用稿子,用稿子表示记不住,如果演讲者自己都记不住、又怎么能让听众记住? 所以不要试图说一个自己没有想通的问题,更不要下笔写一个自己说不通的东西。同时灵感也是深度思考和观察的产物。不是凭空的,没有根基的。
阅读
写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阅读,作为一个会吃的人才能做出好吃的饭菜,作为一个对生活品质有追求的人才能创造有品质的产品。写 也是一样,首先你要会阅读。阅读的能力和你想解决问题求知的欲望相关。不是逼着自己读得多就Ok。叔本华说自己思考是自己在野外奔跑,方向速度都是自己掌控,欣赏的风景与收获都是根据个人的基础品质相关的;看书是作者带着我们跑马,方向与终点基本上都是定的,我们只是场景重现,跟着作者一起思考,可能我们会加上自己元素,但是根本的那些是不变的。一本书我们不同的时间、心态、阅历来看,收获都是不同的,原因就在此。一本书可以看五遍,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书其实就躺在那里没有变,变的是阅读的心态。对一本书有没有兴趣,就是对于作者这匹马奔跑的方向(书的主题)你感不感兴趣。所以阅读给我们写 带来的帮助就是,写之前一定要想好自己的方向(主题),你要带领读者去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