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之声

作者: Lydia杨 | 来源:发表于2020-05-23 15:04 被阅读0次

    2005年,应我的瑞士朋友克里斯汀的邀请,当时将近40岁的我,第一次踏上了欧洲大陆。我在路上写了几篇随笔,回来之后在报纸上发表一些。这次整理这些文章,我就从2005年那次旅行开始。

    --2020年5月23日 记

    ———————————————————————————————————
    下文于2005年5月写于瑞士苏黎世
    ———————————————————————————————————
    八十年代我在北京上大学,当时校园里流行一首歌,名字叫“Sound of Silence”(寂静之声),这首歌是美国电影《毕业生》的插曲。这个歌名看似自相矛盾:既然寂静,何来之声?然而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是,寂静到了极致的时候,其实是有声音的,只不过这声音不是耳朵能听到的,而是来自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声音。

    初到欧洲,我的第一个感受就是安静:晚上安静,白天也安静;乡村安静,城市也安静;没有人的地方安静,有人的地方也安静。在国内,从早上出门到晚上回家,一整天无论是在路上,在办公室,还是在餐厅,在商店,到处都热热闹闹、人声鼎沸。我向来不喜欢热闹,甚至视其为纷扰,我总是想尽力逃避这种繁乱,然而,现在真的逃离了,我却没有感到放松,相反地,我完全失去了归属感。在欧洲的日子里,我感受着我向往已久的静谧,却不能真正地享受它,甚至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来形容它。

    于是,我决定写欧洲之行随笔,想在写作过程中梳理自己的思绪,再慢慢消化自己的所见所感。有一天,突然间“Sound of Silence” 这个词出现在我的意识中,我找到了!虽然不是原创,但却也最恰当地描述了我对那种静谧的感觉,就是那种用耳朵听不到,只能用心灵去体会的声音。

    在这种寂静之中,我感到一种彻骨的孤独。因此,我突然意识到,如果是为了逃避什么的话,最终肯定会失望,继而失败。至此,我才真正地理解了这个简单的道理:一个人是很难逃避纷扰的。表面上看来,纷扰是每天上班路上的汽车喇叭声,或者是餐厅里的喧闹声。实际上,这纷扰来自内心,不过是借着这些客观形式显现出来而已。这次在异乡邂逅自己梦寐以求的寂静,它伴随左右却不曾相识,只是因为我的内心没有寂静。

    放下逃避的态度,嘈杂与安静才能并存于心。于嘈杂之中,心无旁骛;在安静之时,心有归属。

    图1是我2005年在瑞士乡下拍的照片,图2是我2018年根据照片画的油画。


    a look from my window-Rudlingen-Switzerland.jpg WechatIMG72.jpeg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寂静之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mbka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