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上的排头兵,不仅3年里完成了脱贫,还成功迈进了新农村小康之列。人们生活条件好了,裤腰里鼓囊囊揣满了钱,吃穿不愁了,整天就想干点别的事,我们常说的,精神文明建设的事儿。
最能体现农民精神风貌的莫过于广场的建设了,广场是群众的舞台。你是跳广场舞、扭秧歌,还是选举拉票开大会,广场成为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新农村的“新媳妇儿”。
既然要修,那就要出钱,谁出钱?政府出钱?政府不知道出没出?大家伙必须得出,除非说广场建成了你不去,你真能不去吗?
于是情不情愿的人们都捐了钱,建广场。
一车石子、三车砖、两圃红红黄黄的野花,半个月后,红村的东头矗立起一座普通人家院落大小的广场。
广场建好了,晚饭后,西头的人溜溜达达到广场,东头的人看到西头的人从家门口路过,放下手里的脏碗,或者给牲畜添一把草料。转身也向广场摸去。
老爷们聚在一起扯皮,骂骂咧咧,嘻嘻哈哈。
老娘们坐在一起嗑瓜子,八卦从南头飞到北头,从西头撞到东头,最后落在女人们的碎嘴里,变成一连串如母鸡下蛋的咯咯咯的笑声。
一共就扭了一次秧歌。还是建成那天象征性的,由村长组织了一把。
白天地里,牛屁股后,踉踉跄跄奔波了一天,晚上上炕前,再折腾一下这两老胳膊老腿,真受不了哟。
你说,为啥年轻人不搞?你还能瞧见几个年轻人在红村啊,年轻人不住在红村的东南西北头,是红村人的手机那头。
红村见了广场,黄村也建了,久了周边村子一村一个广场。
红村的广场,就没什么稀奇的了,哪个村子的广场不挨着国道,坐车你可能错过村子,我保证你绝对不会错过每个村子的广场。
红村人晚饭后,重新打开了电视,躺在热炕头上,嘬着热茶水,比喝广场的冷风强上百倍。
西头的人,反正是不去了。西头的人不去了,东头的人也没跟着去了。
没人去,但是不妨碍广场被充分利用。广播里,村长回回喊“谁谁家的,把被子从广场上拿走!”“谁谁家的猪上了广场,去赶一赶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