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张

作者: 辛平 | 来源:发表于2021-03-10 13:16 被阅读0次

    经常有人说,一到公众场合讲话,就紧张。怎么办?

    从人类演化的过程讲,紧张是我们在面临危险时,自动启动的一种应激反应。

    想象十万年前的一个场景,一位智人来到一片陌生的领地。突然,他发现有几十双陌生的眼睛盯着他,对他而言只有一种选择,转身逃跑。

    几十万年后,这个基因还在。

    我们一起看看几种场景下的紧张。

    1.

    演讲是直接把人放到了类似几十万年前的那个场景,陌生的环境,一个人站在台上,台下无数双陌生的眼睛看着你。于是你的生理心理自动进入面临危险的应激状态。

    马克吐温说:世界上只有两种演讲人,紧张的和假装不紧张的。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明白了,克服紧张的关键不在于解除生理问题,而在于解除对危险的感知。

    如何解除自己对危险的感知呢?

    我们回到演讲的场景,让你感到危险的有三个部分:一是陌生的环境,二是陌生的观众,三是自己演讲的内容。

    应对在演讲场景中的紧张,就是提前熟悉环境,看着观众中熟悉的人,背熟自己的讲稿。

    事实上,有了好的内容之后,就是反复彩排,让自己兴奋起来,展示自己真实的风格。

    即使演讲高手也会紧张,相信自己,反复刻意练习。

    2.

    设想一种情境。当你做论文答辩的时候,你讲完自己的论文,答辩老师会提问。

    老师可能不是问很技术性的问题,比如你用的数据是什么,你的模型这一步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很多时候,老师是在发表自己的观点,比如,他觉得你的选题太大,或是他不认同你的结论。这时候,大部分学生会紧张。

    很多人本能地说:“老师,我来解释一下。”

    事实是,你越解释,效果越差。尤其是,老师的话还没有讲完,学生就急急忙忙想为自己辩解,这种姿态最容易惹恼老师。

    有个“拉波波特谈判法”讲到,你在听完对方陈述之后,必须要复述对方的观点,确保自己理解无误,才能够进一步进行沟通。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在答辩前强准备,列出可能的问题清单,准备回答模式,模拟练习。

    答辩中,认真倾听完老师的问题,做好关键语句记录,然后说:"非常感谢老师的问题。我再复述一下您的意思,您讲的是不是这样的,我的理解对不对?”

    如果是在自己的准备范围内,你可以进一步把老师的提问加以概括和总结,强调“老师的观点如何增进了我对问题的认识”。表述得比老师自己讲的还要更清楚。

    当老师知道你已经理解了他的提问,你的回答也就更容易被接受了。

    刻意练习,切切不要说“我解释一下”。

    复述问题——归纳提炼表述——回答问题阐述观点。

    做学生时运用在答辩的时候,到了工作之后,比如去高校当了老师,在学术讨论会上宣读论文,或是在课题结项会上答辩,也同样需要做到。

    3

    会议汇报时,有的讲不清一个问题,越讲越紧张,汗都出来了。

    事实上,还是强准备,刻意练习。

    一般而言,人们在做重大的分析时,会从这五个步骤想问题: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有啥用、下一步。

    为什么,是指首先要了解背景和意义;

    做什么,是指确定了意义后,给出大的行动方向;

    怎么做,是指具体如何操作;

    有啥用,是指做了这些,真的可以帮助达成目的吗?

    最后是下一步:马上可以做什么。

    一项工作能熟悉掌握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就基本上说清楚了。

    没有人可以打败我们,能够打败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

    相信自己,刻意练习,强准备,一个场景里兴奋的你不会紧张。

    (摘自木头花开公众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紧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mdwq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