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itchel Resnick博士的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育儿视角。我们不但要让小孩子像在幼儿园里那样学习,还要给孩子养成习惯使得他们一生都像在幼儿园里那样学习,去探究这个世界、去互动、去流畅的表达自己。那么幼儿园式学习方法的核心是什么呢?也就是创造性学习螺旋:学习者初步有个设想,它不用那么清晰,有时只是灵光一现的小点子,就可以着手上路拉,他们可以去制造、去创造(project)、或者仅仅是做个“捣蛋鬼”去折腾,我们要做的就是鼓励他们去试错。那么试错成本最低的方式就是游戏(play),是他们感兴趣(passion)的游戏, 你可以和你的孩子一起玩儿,也要鼓励他们和别的小朋友(peers)分享游戏或想法,这会使她的游戏更丰富,点子越来越多,在这个基础上改进创造或者甚至改变最初的目标(反思的过程),又开始一轮新的创造性螺旋。这个过程也包括了后来博士展开来讲的4P要素,两者并非孤立。
- Resnick博士的这本书的理念也很好的践行了她的核心思想,即创造性学习螺旋,或者说他“终生幼儿园“式的学习。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概念的提出并非凭空想象,非他自己拍脑门想出来的,而是有理论基础和历史积淀的。出自他的实验观察,更大一部分则来自对欧洲幼儿教育发展的研究。从最初的苏格拉底的教育理念,他认为自己是知识的产婆(也就是现在说的孩子是知识的构建者),到福禄贝尔创建最初的幼儿园,创造并通过“福禄贝尔的礼物”的方式帮助孩子自我发展,再到之后的欧洲著名的三大幼儿教育体系,华德福、瑞吉欧和蒙台梭利,虽然形式各不相同,但都是提倡给孩子自由,让他们在操作中积极的构建自己对世界的认识。这让我想到,一直有人之初到底是白纸还是种子之争,我越来越坚信孩子是种子,儿童并非一张白纸,你画什么就是什么。他们的性格、气质都有与生俱来的成分,有着自己的特质,我们需要做的是让他们自由的表达,指导他们学会一些结构化的知识,就比如写作中的语法、标点等等,但是作品是他们自己创作的,绝对的自由。我们要提供环境呵护她成长,她是月季花我们就给他提供充足的阳光和水肥,她们也可能需要更多的心理上的关怀;若她是风车茉莉,可能就会很皮实,不过多关注就会茁壮成长,我们要做的可能仅仅就是定期修剪,不让她疯长到无边界,破坏了自己的形状(走歪道)。让她们自我构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对自己的客观的认识,并学会联结,发出自己的声音,对自己的能力有自豪感,内心充盈,知道世界的真相,仍然努力的生活并热爱生活。这才是教育的真相。
孩子们要去的将来,很多职业我们现在根本都想象不到,所以我们没办法给他们的脑子塞满“能用得上的知识”。我们要做的是授之以渔,而且是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想通这个,仿佛我们就可以安稳的去做佛系父母,不再带着孩子游走在各种培训班/兴趣班之间。本来就处在标准化考试为课堂活动设定议程的时代,我们没必要让孩子的校外时间再被贫瘠模式填满。我们这些80后,难道不就是妥妥的反面教材么?现在的课外辅导班,简直更是推着我们的孩子走向那个我们不赞成也不喜欢的极端。我们需要的是X型人才,我们要培养孩子的是思维方式,是做事情的方法,是遇到任何一个问题,都知道该怎么着手的自信。你不可能知道世界上所有的知识,但你可以从本质出发,套用这些方法。像MzSavage老师提到的,她不管做翻译、准备小黑书、哪怕育儿等等,她的方法都是一样的,查资料的方法,时间管理的方法等等,不同的只是知识的领域和做功的时间长短。我们只有培养了这种思维,掌握了方法,做事情才会笃定,做判断才会越快越准,人生难道不就是一个一个决定构成的么? - 这本书中介绍了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和非常形象的例子,比如4P,比如低地板,高天花板,宽墙壁,这些我们都可以根据自身(或孩子)的情况套用和改进的。它和《园丁与工匠》真是天作之合,囊括了三圈层的知识。我也后知后觉的发现,这不只是一本培养孩子的书,也是指导我们终身学习者的书,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又未尝不采用这种方法呢?从现在开始践行终身幼儿园,不晚!于小伙伴们共勉!多谢5顶帽子的参与者,你们的材料提供了很多思路,最终形成了蓝帽的这篇整体复盘,希望在总结中又能给大家带来新的思考和收获,这就是同伴(Peers)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