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天概念挑战: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过,而事实上很多人至死,都没有思考过。每天打磨一个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这是第58天。
我为什么想要打磨这个“经典”概念?
今天出门本来想找一部新书看,但是翻来复去却没有一部让我有看的欲望,只能去看老书,又读了一遍《麦田里的守望者》,虽然已经看了无数遍,但是每次都能在熟悉的文字中体会到新奇的感觉,这让我不断思考什么是“经典”。
什么是经典?
百科上的定义为:各个领域中那些典范性、权威性的,能够流传于后世的传世之作,就是经典。
为什么现在很少出经典了?
经典是公众的集体记忆,是那种人们习惯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然而这个时代很难再出经典了,因为很难出现很多人共同在一个场景下付出自己的时间来品读同一段文字的时刻了。
为什么每次看经典,都能获得不同的东西?
一部经典作品必然包含了某种接近“事物本质”的东西,也就是某种根源性的东西,所以世间千殊百异的人、事、物,最后都可能和这个根源性的东西发生共振。因此一部经典作品,就像一道特殊的光源,不同时代的读者去赏析它时,都会被这道光源照见内心中不曾被照亮的部分。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去读它,也会因为想法和境遇的改变而被照亮内心中不同的地方。
塔勒布在《反脆弱》书中介绍了“林迪效应”。按照他的表述林迪效应是指:“对于会自然消亡的事物,生命每增加一天,其预期寿命就会缩短一些。而对于不会自然消亡的事物,生命每增加一天,则可能意味着更长的预期剩余寿命。”一部经典流传得越久,它就越可能在今后更长的时间内传承下去,继续发挥它的价值。
为什么人们不愿意读经典了?
这个答案人尽皆知:互联网的信息传播与内容分发形式,改变了我们的阅读习惯。大量碎片化、无价值的信息实际构成了一种“信息噪音”,干扰了我们对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的判断。虽是人尽皆知,但却很少人真正的思考过,更别提想出办法去应对了。
辨认“信息噪音”有一个立竿见影的方法,就是调整评估信息价值的时间尺度。如果用这种变换时间尺度的方法,去评价我们每天接触的信息,从原本追求“即时兴奋”的信息模式切换到追求“长久受益”的信息模式,就不难把那些“噪音”辨析出来,并目过滤掉。你主动过滤掉的信息越多也就意味着你越有富余的时间、精力甚至脑力来寻找和领会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读经典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对泛滥的资讯保持警惕,把更多的目光投向那些被“时间之尺”筛选过的经典作品上,可以避免无谓的躁动。
从心智的成长层面上讲,这种“复古”也恰是最有效率的。你可以想象,和那些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做朋友等同于把他们加为微信好友,每天捧读他们的作品,就如同刷朋友圈。这时你或许会发现,这个朋友圈丝毫不比你现实好友的朋友圈无趣,甚至更加引人入胜。
如果我们多了解一下那些历史长河中的杰出人物,就会发现他们往往是不为潮流所动的人,甚至常常带着点偏执,而且他们都发现了自己独特的才能,并且努力地、义无反顾地去把这个才能发挥至最大。“向那些伟大的智者看齐”,并非是要亦步亦趋地重走那些先贤的道路,毕竟时代已经全然不同,而是要选择像他们那样,走一条自主选择并且可以一往无前的道路。
当我们用“时间之尺”丈量历史中的自己,与那些杰出人士相遇、交谈,你就会发现,与同时代人作比较并没有那么重要,更没有必要在这种比较中自我怀疑、自怨白艾。人生那么短,路又那么长,好好走就是了。
我所说的一切都是错的,在我写下这段文字之后,我就开始思考我原先的思考。
在任何时候,都能够想清楚做明白的人,相互之间在茫茫人海之中,是可以一眼识别出对方的,因为他们知道区别,而与之相对,剩下的人们,自以为所有人都跟他们一样,甚至以为跟他们不一样的是傻子 —— 又当然,既然对方是傻子,对他们来说,貌似也没必要,识别出傻子有什么用呢?
在一秒钟内看到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质的人,自然是不一样的命运。你有想打磨的概念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