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这本书已经加入书单良久了,却一直没能翻开来系统地读上一读。原因可详。
一来是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养成系统看书的习惯,本来书就看得少,那些大书就更不用说了。
二来是在书籍的选择上有所偏颇。书读得较少的人,一般也会更倾向于去读通俗易懂的书,比如治愈系文学。国学类、哲学类、历史类、传记类的书籍就比较烫手。
三来是对于一些书籍不敢轻易开始,总觉得一本很庄严的书应该在很庄严的时间段去看,殊不知只要不开始,就一直不知道什么时间方可称得上庄严。
而当阅读习惯逐渐系统养成,则会发现治愈系文学已经无法满足自己的阅读需求。原来书慢慢读得多了,鉴别书籍的能力也随之提升。你会更清楚什么书好,你需要读些什么书,在什么时候读什么书。
![](https://img.haomeiwen.com/i24935413/e23f22cf2f0b5030.png)
所以我也更清楚地知道,为什么自己能够慢慢爱上那些真正称得上国粹,却也不是普罗大众都会喜欢去读,都能读的书。
比如四大名著,叔本华的哲学,历史人物传记等,比如现在正要开始去读的《曾国藩传》。
我这样一说,不是说仗着自己读过几本大书就以为有多了不起了,如此无知迂腐,而是我觉得自己终于上道了,在阅读这条路上。
我当然深知自己的阅读水平必然在很多人之下,那我也有自己会在一部分人之上的自信。再说了,阅读本就不是一件非要比出个高低的事情。
有人愿意跟着那个人的步调去看书阅读,自然也就会有人愿意跟着我。再说了,我阅读的初衷还真就不是为了让谁尾随着自己,那样也太不酷了。
当我自己输入了之后,通过输出的方式来外化,我既痛快了,我也能得到一定意义上的满溢,也就是内化。其他的,真就是自然而然地,如果都是好的,我为什么要拒绝?
每一个努力向好的人,当然也更值得拥抱不断奔涌而来的美好。不是吗?
![](https://img.haomeiwen.com/i24935413/2d9a5f39d1c44e65.png)
再说回《曾国藩传》这本书。其实这本书我想读很久了。我只对曾国藩有比较粗浅的了解,只知道他身上几个著名的事例,以及所谓的好品质,当然只可称之为认知粗浅。
只有当你系统地了解了一个人的生平,你能够自我代入到那个当时他为什么能那样做,他怎么能那样做,你才能够更深入地体会这些人物品质的真正难能可贵之所在。
你才会觉得这个人物真实,你才会被这个人物所感染。这样的感受,我在读《苏东坡传》时就有些许体会。但远远谈不上深刻,毕竟我没有穿上苏东坡的鞋,走上一段他曾经走过的路,也就够不上真正的感同身受。
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却也明显地感知到自己从没有像现在这般靠近苏东坡,在那个当下,我的眼眶会热。在我自己遭遇困境的时候,我能够忆起苏东坡来,他能够给予我力量。
那么,苏东坡就不再只停留在纸面上,不再只停留在那个遥不可及的时代,他的好品质也不再只属于他,也属于我,属于每一个尽己所能靠近他,感知他的读者。
![](https://img.haomeiwen.com/i24935413/67b602ad38f5349e.png)
曾国藩能给到每一位读者的影响和震撼当然也不会亚于苏东坡。更甚者,有更多人会更喜欢曾国藩。因为曾国藩更平凡,他没有天赋异凛,他就是通过不懈的个人努力,完成了脱胎换骨、超凡入圣的变化。
从曾国藩身上,我们更能感受到接地气这个词的真正要义,他的经历也让一切皆有可能这句话更有说服力。
接下来,我也会陆续以输出的方式来跟大家一起共读《曾国藩传》。走近曾国藩,领略曾国藩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境界,这个过程是非常富有启发意义的。
或许有人会质疑我,你就不怕你写得太粗浅,感知太皮毛了吗?我还真不怕,我就是个普通人,曾国藩告诉我,他曾经也是。
你有你的曾国藩,TA有TA的,我有我的。 只要能让人产生向好启发的,就都是好的。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