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收获是什么?
很杂很乱。学校的教学目标任务发下来了,高的惊人。奋斗的目标本来是催人上进的,然而如果变成了不切实际的空头数字,我不知道这样的追求有何意义。
尽管这样,我也只能嘴上抱怨抱怨,能改变的很少。
这样的日子,恐怕没有尽头。
这样想着忽然觉得人生的意义怎能就如此的定义了呢。
几天,又仔细的看了一遍《红烛》《峨日多学风之侧》《致云雀》,多文本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情感又有了一丝新的体会,但是如果站在学生的角度,该如何读懂现代诗?从哪些角度切入?抓那些意象?这些都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比如《红烛》中,蜡烛的意象,以及作者借助蜡给你躯体 烛所要传达的“奉献精神”,这些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都能体会出来。可是回到诗歌的本身,如何引导学生鉴赏作者独特的艺术特征呢?诗歌采用第二人称,用我和你的对话来表情达意,一方面便于情感的抒发,另一方面表达了自我的矛盾,在不断的反复的追问中肯定了自己的追求。“红烛啊!是谁制得蜡——给你躯体?是谁 点的火——点着灵魂?”“一误再误”“不误,不误”既制了,便烧着!“”等等,字里行间透着作者波澜起伏矛盾的情感。那么作者为什么有这种情感呢?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是什么?或者作者当时情感经历了什么?
而《峨日多学风之侧》呢。当我在研读文本的时候,我第一个好奇就是作者创作时间,本文的初稿完成在1962年8月2日,1983年7月27日又进行删定。那也就是说诗歌的文本又变化,这些变化在哪里?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这样的变化对作者的情感表达有什么作用?如此等等。这是一个不错的思路。
另外一方面,这首诗可以引导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置身诗境,雪山、彷徨的太阳、石砾、岩壁、蜘蛛等意象营造一种苍凉壮阔的意境,犹如诗人站在悬崖之中,我已竭尽所能达到了我能达到的高度,我将身体紧紧地贴在悬崖边,脚下是不断下滑的石砾,远方是即将消失在夕阳中的群山,我将千层 鞋底深深地嵌入石崖,将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就这样把自己嵌在峨日多雪峰之侧 ,我渴望有一只雄鹰或者雪豹与我为伍,但只有一只小的可怜的蜘蛛和我一同享受大自然的快慰。诗歌写到这里,感觉作者就是那只蜘蛛,而那只蜘蛛就是作者,两者合二为一,伟大与渺小,生命的 卑微里透着坚毅和顽强。而我脑海里却始终有一个孤独而倔强的存在,有对战胜自我的挑战、有对生命坚毅的赞扬。
也许,生命本就是一场倔强而孤独的远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