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来的早,坐在书桌,想到一些社会现象,觉得有趣,在这里从它唠叨唠叨。
这里只是现象,这几天孟晚舟回国,以及限电现象,一下子成为一种关注现象,如同一种什么我这里不好形容,几乎成了一种全民话题,人人都在关注,这是眼前发生的事件现象。
在此之前有教培的现象,也是一种很大的关注,还有名人去世现象,也有几天的热度,获大奖现象,奥运会期间的跳水运动员的全红婵现象,等等,这里就不用多列举了,每个人可能都能感受到这种来自社会层面极大关注的力度,这种现象的力度推升事件成为当下焦点,很有意思。
这种现象的热度体现在如今的舆论场,然后就是极大的关注量以及关注热情,热情从这种新闻的出现到这种极大的关注量的迅速,极短的时空里而且新闻事件下面的众多评论的跟进,可以用钱塘江潮来比喻如此般吸晴,让我想起了一种感觉,大而壮美的景观,如此现象级的趋动的具体情况不作分析。
我这里就这些现象就自己的一些理解谈一下,当下我们不能质疑身处一种网络生活方式之中,这种生活方式和以往社会形成的生活方式快速衔接,生活方式是一种什么样的描述,首先它是一种普遍接受的共识生活,而且有一种生活价值,因为有价值的东西人们才会是期待和有望实现之,这里不去涉及具体的物质层面的价值感。
我想从更深层次的地方去探索一下这种现象,前面我说了不对这些现象评论,这里还是想说几句,我想从人们对于其围观的更根本的抽象层面,找个面相。
人们围观首先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他的内心是趋向的,可以和自己最根本的某种价值意义有契合度的,我们从好的方面看,就是其中有一种快乐的原则,愿意干什么,也有一种自我自愿的投入,自我自愿是欲望,这种欲望里当然有快乐的感觉,要不然谁愿意干呢。如果这样的说法成立,我们在说快乐,快乐欲望可以在一种更原始的人性里找到它的影子,比如审美,一般认为审美有一种快乐的体验,说到审美让我想起了《清明上河图》上面的那种呈现的饱满,传统文化里把它抽象为一种价值,而且带有普遍性共识价值,它带有两层表达,一种就是审美,一种就是快乐,这两种方式可以通过它的呈现可以有所印证,当然这种印正在很多人这里是种无意识的印正,它是真观感觉不到,它以一种呈现的方式只要人们去追逐它,追逐过程中有种肯定和确认,我们在确认什么,确认也两两个层面,首先是内心,审美和快乐形成的这种价值和现象层面呈现出来的我们审思后的抽象的结相一致,表现出来就是我们愿意去做这些行为,《清明上河图》的价值已经成为传统文化被世代中国人继承的遗产,那是个文化基因,凡是中国人都有这种基因段,基因展开到了物理层面的呈现,现在我们再看眼下的这种网络围观现象,多像《清明上河图》的现代版异化,这些现象也是一种市井气息的热闹,在《图》里同样有呈现,那种打把式,卖艺的,溜鸟耍猴,说书摆擂台的也是众人围观,虽然古今这种围观,从质材,形式,趋势,结果都不相同,但是里面根本的东西是一样的。
眼花缭乱中停留一下,或许可以找到往复循环的规律,人的生活根本层面没有改变,我们就是个心物存在的结构者,世事呈现多么无常其实在人这里就是这么个逻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