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本想去集市逛逛,但心中又泛起某种不知名的不想动弹的情绪,那就跟着直觉行为吧。“像牲口一样的活着”,我似乎从哪听过这句话。坦白讲,当人有点当腻了,要是能变成牲口挺好的,别那么高级,别那么精致,别有那么多诉求,都是累赘。人类有个通病,似乎不追求了就是堕落了,大大的谬误。有那么一部分所谓高端人士,在“高端”的云雾里久了,就看不得低端,希望别人也和他们一样,有精致的思维和生活,同样也伴随着虚伪。他们常常忘记自己不过是头牲口。
如果是靠在床头躺着,如果自己这一边的窗帘挡住了望向窗外的视觉,那么露出另一半窗户的外面能够看到残存的对面的楼,而从这仅有的能看到的窗户里反射了无法直接看到的夕阳,这一刻往往是感到寂静和温和的,无论是谁靠在床头躺着。连心里也安静下来了,仿佛窗帘、窗子、对面的楼都是自然生成的,而非人工。人工的城市里所有人工的东西在城市人出生之前就已经建好,那它们就等同于是自然的了。这是城市的逻辑和气质。
《冈底斯的诱惑》其中的一个故事里有一对兄弟,他们是藏民。有一句说:“他们没有手表,但是他们知道天快亮了。”很动人的短句,这就有些超出了城市的逻辑和气质,但也说不上自然,没有手表,手表又象征着人们和城市早已骨肉相连,只要你是社会一般人。但这句话仍然感人,它创造出了那么一瞬间,使读者短暂地摆脱了城市的束缚,摆脱了城市的疲惫,摆脱了人生似乎无意义的挣扎。不过,也仅仅是一瞬间。在几乎没有希望和乐趣的生活里,大致也只是靠阅读度日。
和朋友聊到个人价值的话题,我总体上觉得人不可改变,我更偏向个人化,自己舒适即可(实际上这个理想也很难达成),我没有兴趣影响他人。但周围一些人希望自己可以多做事情、多给予他人更积极的影响。不错,我羡慕有这样想法的人,之前也有类似的积极情绪,但现在比从前冷静了。我安静地活到死就行了,不悲不喜、不乐不怒,过一天是一天。没有所谓的奔头的生活其实是好生活,只是对人的要求便高了。
同时读着桑塔格的《关于他人的痛苦》,我特喜欢读这种讲道理的书,微微带有一点情绪性的东西或论述。人情味一定是在理性的指导下才有意义。桑德尔的《公正》也是如此,所以好看。我不知道这些大学者们是如何掌握这种尺度的,向往他们学养的同时自然引发自身思考,同时也防范自己过度反思。过度了就读一读,脑子读肿了就写一写。每天24小时,我只希望能安静地过一天是一天,没任何期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