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意境叫睹物思情。在老式书桌抽屉里,父母至今还留有几支老式钢笔,红色的笔身,金属的笔帽,笔尖微露,墨汁已尽,下笔难成书,宛如旧去的时光无法再复制,都留在那些发黄的信纸里。那时候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支小小的钢笔常常在薄薄的信纸上奋笔疾书,书信在这头,亲情、友情在那头,那是一段经常用钢笔书写的时光,此时回想起来依旧意境顿生。
窗外寒风萧瑟,我面窗而坐,温暖的橘色灯光又把我带入那个用钢笔书写的时光里。
在泛黄的光阴里书写是件很认真、很有仪式感的事,端坐姿势,手握笔端,横竖撇捺一笔一画都讲究工整和到位。那时候小小的铅笔盒里装得最多的是各式钢笔,有黑色、红色、蓝色的“英雄”牌钢笔,墨水与钢笔是一对伴侣,缺一不可。有纯蓝、纯黑、蓝黑型的墨水,每次扭开墨水瓶盖都会有浓郁的墨香溢出,将笔尖深入小小的瓶中轻轻吸几下,就会有满满的饱胀感,一不小心墨染双手,书写时的前奏需细致审慎。
那时外公外婆和家里的亲戚住在很远的远方,我和父母几年才能回去看望一次,“写家书”成了我们家的日常功课。夜幕四合华灯初上,我和爸妈围坐在书桌边,铺开一摞厚厚的信纸,共同梳理着近段时间的生活近况,总是想把最好的一面通过书写的方式遥寄给远方的亲人。父亲的钢笔字是家里写得最好的,行事认真的他在书写家书前总是很认真地将桌面擦拭一遍,将一支钢笔蘸饱墨水后也仔细擦拭干净,然后一家人围在父亲身边,他端坐灯前,一笔一画写下洋洋洒洒的家书,一封又一封。家书抵万金,那是一份值得永远珍藏的美好念想,那钢笔尖触碰到信纸上沙沙作响的声音如心弦在跳动。或许是受父母写家书的影响,我也学着写简短的信、写短小的日记,有时父母工作繁忙,我就代替他们给远方的亲人写信,渐渐地,我便爱上了书写这种状态,也爱上了钢笔字,我为自己买了一本庞中华字帖。那段时间,没日没夜地勤学苦练,先是临摹,后来就一笔一画在练字本上反复练习,数年之后,那一本本写满钢笔字的日记本,那些练过字的钢笔字帖,都成了书柜里一道回忆的风景,随着年龄渐长偶有拾起趣味横生。而那时一瓶红色的墨水和一支红色的钢笔,在我心中也留下了一份深深的敬畏,时常正面对着讲台坐着的我,常常偷窥老师用红色的钢笔改着一份份试卷,那里有让我忐忑的对与错,以及紧张的考试分数,一张张试卷、一本本作业,在老师的红色钢笔下批阅,留下一排排为师者特有的红色评语,每一句都让我铭记于心。
有时我们也是小老师,像模像样地拿着钢笔蘸着红墨水帮助老师改小卷子。钢笔的书写方式也讲究力度的掌握,用力过猛就容易将纸张戳破,或是将深深的墨水印到纸张的反面影响美观。用钢笔书写文字的过程现在想来其实是一场修行,静心书写,深度思考,修身养性。
如今用笔书写似乎已成为一种特长,需要参加专门的培训班才能爱上书写,练就一手好字。女儿上小学时我为她报了一个写字班,练习毛笔字和钢笔字,所幸的是,她对书法比较感兴趣,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她的勤学苦练下,如今的字写得颇拿得出手。
那时的钢笔除了主要的书写功能外,还是表情达意的礼物,同学过生日,毕业分离时,都会挑选一支好看的钢笔作为礼物送给彼此,睹物思人,友谊长存。
社会的进步总会带来事物的变迁,但那些曾经有过的美好终究会在人们心里留下永远的一席之地,不经意间的触碰和回望都会让人心生暖意。
来源《东楚晚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