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对曾国藩有所耳闻,他虽然出生在普通家庭,但是却一路逆袭成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在他的倡议下,清王朝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翻译、印刷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因此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虽然曾国藩看起来这么厉害,但稍微了解曾国藩一点的人都知道,其实他是一个很笨拙的人。他16岁参加科考,考了七次,直到23岁才中秀才,而左宗棠和张之洞分别在14岁和16岁时就已经考中了。
所以曾国藩并不是一个脑子好使的人,有一个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曾国藩夜里背书,有小偷伏在房梁上,想等曾国藩背完书后行窃。但是曾国藩背了好多遍都背不下来,最后小偷在房梁上听曾国藩背书自己都背会了。
关于曾国藩的著作不胜枚举,不过大多数书籍都把论述的重点放在曾国藩对清王朝的贡献上,再不然就是把曾国藩当成一个逆袭的楷模来夸赞。而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本《曾国藩的经济课》就从一个截然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揭开了曾国藩不为人知的一面。什么角度呢?那就是曾国藩的经济生活。
曾国藩生前,留下了大量的家书和日记,详细记录了他的收入和花销。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张宏杰研究了曾国藩的经济状况,并写成了两篇论文,而《曾国藩的经济课》就是根据他的这两篇论文写成的。
好,接下来我们来说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吧。我将从两部分为大家讲解,第一部分是在京为官的曾国藩为什么会入不敷出?他是怎样抵抗诱惑的?第二部分是为什么经手上千万军费还能两袖清风?他又是怎样打造湘军的?
我们先来看第一部分内容,在京为官的曾国藩为什么会入不敷出?他是怎样抵抗诱惑的?
曾国藩28岁中进士,30岁进入翰林院,一直到42岁都在京城做官。按理说,能进翰林院的人,放到今天来讲就是精英中的精英,是清王朝的中流砥柱,这样的人是不应该入不敷出的。更何况曾国藩当时的升迁速度可以说是让其他的翰林学士都望尘莫及,十年之中,七次升迁,不到四十岁就已经是正二品的礼部侍郎。但是在光鲜的外表之下,曾国藩却一直面临一个窘境,那就是缺钱。
曾国藩缺钱到什么程度呢?41岁的时候,他身兼礼部、工部、兵部、刑部四个侍郎。但是在家书中,曾国藩说自己今年太穷了,要跟弟弟们借二百两银子才能过年。42岁的时候,曾国藩母亲去世,曾国藩回乡守孝。但是他走的时候,还欠着同僚、好友甚至店铺一大笔钱,直到十年后曾国藩才全部偿还。
为什么曾国藩会这么缺钱呢?其实这跟清朝当时的环境有关。一方面,当时清朝给官员发的薪水实在是太低了;另一方面,在京做官实在是太花钱了。
就说衣服吧,按清代的规定,官员的官服是要自己买的,而且不同的场合要穿不同的衣服。按照出席场合,可分为朝服和吉服;按季节,可分为冬夏两种;按功用又分为日常服和出行服。在曾国藩30岁的时候,他一年的俸禄是130两,但是光买衣服就花了33两。
不仅衣服费钱,吃饭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要知道清代的京官生活清闲,他们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一边读书,一边培养声望。那怎么培养声望呢?靠的就是交朋友,而各种聚会、诗社和宴请,就是结交朋友的好机会。不仅要交新朋友,还要维持和老朋友之间的关系。在曾国藩30岁那年,花在聚会上的钱就有40两。
除此之外住房更是曾国藩的一大笔花销。清朝在住房上也不给官员任何福利,他们需要自己去租房子。虽然可以住小一点的房子,省一点租金,但是为了维持官员的体面,曾国藩租的房子面积不能小,地段也不能差,这样的房子租金自然不低了。30岁那年,曾国藩在租房子上就花了107两。
我们再来说说出行,这对曾国藩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清朝官员出门都是坐轿子或者坐马车,这就要养轿夫、养马,一年下来出行费用也要51两银子。
除了衣食住行,曾国藩还要买书、补贴老家等,这样算下来仅仅30岁那年,曾国藩的支出就高达605两,而收入却只有130两。
曾国藩入不敷出的生活并不是个例。根据史料,大部分官员都无法维持自己的正常生活。于是很多官员开始谋求灰色收入,甚至直接贪污。曾国藩在日记里就曾说过这么一件事:他听说有一个同僚帮外省官员办事的时候,收了一个大红包。那天晚上,曾国藩就梦到别人发财了,自己因此羡慕不已。但曾国藩醒了以后,又作了一番自我批评,并把这件事写进日记里警示自己。
虽然曾国藩过着入不敷出的生活,但是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曾国藩还是用道德压制了欲望,在肮脏的官场中抵御了诱惑。在这样的环境下,还能够保持本心,这种精神对我们来说是很值得学习的。
接着我们来看第二部分内容,为什么经手上千万军费还能两袖清风?他又是怎样打造湘军的?
曾国藩43岁到54岁的时候,他就做了一件事:从无到有创建湘军,与太平天国作战。那个时候,曾国藩经手的军费超过三千万两白银,如果曾国藩稍微有一点贪念,积累个上百万两财富是轻而易举的事。但是曾国藩并没有这么做,他不但没有趁机敛财,就连寄给老家的钱都比在京做官的时候还要少,因为他把钱都用来培养湘军了。
那个时候,不仅官员薪水低,官兵的兵饷也低。清代一名绿营兵,平均每月的收入不到二两银子。于是军队中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从上到下都在搞副业。士兵们忙着开茶馆、做买卖,而对训练则是能躲就躲。军官呢,对这样的现象也不加以制止,甚至鼓励士兵外出经商,因为这样军官就能侵吞军饷了。这样培养出来的军队注定是不堪一击的。
曾国藩对这样的现象深感痛心,于是他在建立湘军的时候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提高士兵的收入。他给一名普通湘军士兵开出的薪水是每月四到六两白银,这比国家正规军的薪水还要高出两倍,甚至高过大多数搞副业的绿营兵。由于湘军收入的提高,吸引了一大批人报名参军,以至于湘军在招募士兵时,如果想招一千人,往往有上万人来报名。就这样,军队不但兵源充足,而且士兵没有了生活压力,可以专心训练,这就为湘军形成卓越的战斗力打下了基础。
像这样培养出来的湘军,比起当时的八旗兵和绿营兵要优秀得多。与太平天国作战期间,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清朝一共动用绿营兵将近十万人,军事上没有取得什么成效,花费的军费却高达两千五百一十万两。而曾国藩的湘军,人数最多时将近十二万人,前后十二年也仅仅花费了朝廷两千九百万两的军费,还大破太平天国。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可见,曾国藩不仅在入不敷出的情况下能够抵制诱惑,经手上千万军费却依然保持清廉,还一心为国为民,这也难怪曾国藩会成为晚清一代名臣了。
讲到这里,本书的内容就已经基本结束了。我们再来从头梳理一下今天分享的要点。
首先我们介绍了30岁到42岁之间在京做官的曾国藩,在入不敷出的情况下能抵御诱惑,守住本心。
接着,我们介绍了43岁到54岁的曾国藩,在经手上千万军费的情况下两袖清风,并打造出一支强悍的队伍。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两个阶段,曾国藩的经济状况不同,遇到的问题不同,处理的方式也不同。这两个阶段合起来看,又能回答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在遇到道德和环境冲突时,如何既能保持自己的道德,又能调动资源,从而帮助自己成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