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的孩子病了,咳嗽很厉害,去医院输液已经两天了。同事很心疼,晚上抱着孩子说:“孩子,你快点把痰都吐出来吧,这样就不咳嗽了。”可是孩子却淡定地说:“那不是我的选择,那得看痰愿意不愿意。”
孩子病了,妈妈着急上火,恨不得马上就要孩子康复,甚至愿意把孩子的病转移到自己身上。可是孩子并不着急,一点也不放在心上,好像病的不是他,而是妈妈。他们的态度是:你让我去看病就去,让吃药就吃药,还有的连看病都不愿去。我们纳闷:难道病的不是他吗?他身上不难受吗?
由此我想到了老师和学生。
这么重要的知识怎么能学不会呢?汉字怎么能写成这样呢?作业怎么能不完成呢?老师这边急得满头大汗,可是学生那里却波澜不惊,这和给孩子看病是多么相像啊!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
应该是我们关注的和孩子关注的并不相同,或者说根本不在一个点上。我们关注的是健康,是知识,是未来,甚至是未来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可是学生关注的是好玩,是有意思,就是这么简单。这完全是两个方向,两个概念,两个领域。
如果我们一直按照我们的思想要求孩子,那就像跟着大人逛商场的孩子一样,我们看到的是琳琅满目的商品,每一件都大有用处,可是孩子们看到的就是大人们的腿和屁股。
想想我们走进课堂说的第一句话,这节课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认真学。请思考这句话在孩子脑海里能激起怎样的波澜,这节课的知识对他来说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玩具还是那一截大腿?他连身上的病痛都没有放在心上,怎么会注意到你的这句几乎每一节课都要说的话。而且我们强调的重要知识,他们需要在十年以后才能体会到它的重要,难怪他们对学习的态度和我们不一样。
一位哲人说过,没有谁能教会谁任何东西。要让孩子学会,我们就要俯下我们的身子,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我们所教的东西,该怎样融入孩子的生活,进入孩子的大脑,让他们喜欢,让他们热爱,让他们运用。
让孩子健康成长就要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而不是按照我们的习惯和做法,孩子成长的规律就是我们教育规律的基石和准则,是不能违背的。我们应该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陪着他们一路同行,做一个生命的牧者,让孩子在生命的草原上自由成长,而不是生拉硬拽,像一个纤夫。把我们所认为重要的东西和孩子们所认为有趣的东西结合起来,就是我们教育的成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