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几乎能解决所有心理问题的钥匙》 一书的作者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医生、畅销书作家斯蒂芬妮·斯蒂尔。本书自出版以来好评如潮,常年高居德国各大畅销书榜前茅。
作者在书中指出:不管你的性格是经常暴怒,还是过分温顺;不管你的行为是追求完美,还是喜欢逃避现实......都离不开童年的经历。
下面,我们来分享书中的三个内容,分别是内心小孩、“保护”外壳和卸下面具。
①『内心小孩』
“不许哭,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胆子那么小,一点都不像个男子汉。”
生活中,孩子的情感需求常常被父母过滤掉。一看到孩子“变乖”,他们就会为自己的“教导有方”沾沾自喜。只要孩子一闹腾,就会反复拿出“杀手锏”。然而,用权威降服“不听话”的孩子,真的好吗?
研究表明,孩童时期被认可的感受会内化为积极生活的基础并伴随整个成年阶段。这种安全感是自信和信任他人的“发源地”,我们称之为原始信任。
不难看出,“以暴制暴”是扼杀原始信任的刽子手。童年经历很大程度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和自我价值感,这是性格的一部分,心理学家把童年所受的影响总和称为“内心小孩”。
内心小孩有阳光、阴影之分。阳光小孩代表积极信念,而阴影小孩则是消极、负面的。
没有真正当过小孩的人,是没办法成为大人的。事实上,成年阶段的很多困难和麻烦,都是童年的消极烙印带来的。负面情绪难以排解,往往是内在阴影小孩得不到满足的外在表现。
那么,阴影小孩是如何“捣乱”?面对它的不安分,我们又该如何安抚呢?
②『“保护”外壳』
被认可和被看见是人类的刚需。为了获得认可,更好、更有钱或者变得与众不同成了人们追求的目标。
想法决定感受。每个人的外在感知都是内心的投射。阴影小孩的悲伤、害怕……看似是一个人的无助,但其实却是维护自我强大的伪装。举个例子,一个自我价值和认知度需求低的人,会为“我不够优秀”而自卑。为了获得好感,追求完美就变成了他的“保护壳”。
除此之外,阴影小孩还有哪些典型的“易容术”呢?
001 微笑抑郁。掌声在欢呼声中响起,眼泪已涌入笑容里;启幕时欢乐送到你眼前,落幕时孤独留给自己。《小丑》里的台词,完美地诠释了微笑抑郁。
因为和“苦闷”、“面无表情”不沾边,微笑抑郁颠覆了人们的认知。由于面子、礼节需要,患者大多数时候都会面带微笑,只不过这种微笑并不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而是一种自我防御。习惯性微笑不但不能消除压力,而且一出现情绪反弹,杀伤力就不容小觑。
002 过度内疚。一件事没做好,会嘲讽自己没用;不愿意麻烦别人,对他人的援助如坐针毡,总感觉亏欠对方……这些都是过度内疚的表现。
容易相处、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是过度内疚的标配。正因如此,过度内疚的人错把自我攻击当成动力和美德。殊不知,没有情绪出口的愧疚,反而变成了最大的负能量。
③『卸下面具』
展现强大,隐藏柔软。阴影小孩的保护壳就像坚硬的面具,遮挡了真实的自我。人们常常因此陷入“以物喜”和“以己悲”的情绪沼泽。
作者认为卸下保护壳,提升自我价值是直面生活的最佳途径。
具体怎么做呢?
001 选择脆弱。有这么一个实验:互相不认识的人两两组合进行“你问我答”。第一组询问的是一些浅层次的问题。比如,“你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是什么?”另一组却是“你最近和别人分享最难过的事是什么时候?”这样深层次的问题。
随后,在亲密程度的评分互动里,人们发现:第二组的分数普遍比第一组高。更有趣的是,第二组人当中很多人在实验之后成为了朋友甚至恋人。
失败让我们更真实。事实上,比起伪装,人们更喜欢真实的事物。完美人设不完美,勇敢承认自己的局限和不足并不是认怂,选择脆弱只是清晰地看清并承认自己的问题,仅此而已。
002 情绪接纳。蔡康永说,我们常常无视自己的情绪,忽略自己,背对自己,却缘木求鱼地想要做自己。
一旦感到难过、愤怒、悲伤,人们都会本能地“谈虎色变”,急迫地想要逃离。然而,情绪是有价值的。比如,遭遇不公时的愤怒就很有意义,因为它代表我们的底线和坚持。
只有认识情绪的价值,弄清负面情绪背后的深层需求,我们才能理智看待不同状态下的自己,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反,身处情绪风暴只会自我否定或批判他人的人,不仅看不清自己的真实动机还容易陷入人际危机。 总之,情绪不被正常接纳,就会非正常爆发。
总结一下,童年经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内心小孩的力量并不断影响成年的我们。只有与内心小孩建立友谊:多鼓励阳光小孩,常安慰阴影小孩,我们才能获悉内心真正的渴望进而提高自我认同感。童年缺失的心理营养,成年的我们要学会自我补足。
今天的就到这里,记得给点赞鼓励哟!
参考书目:《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几乎能解决所有心理问题的钥匙》 [德]斯蒂芬妮·斯蒂尔
感恩您给我服务的机会。感恩您的布施!感谢您与我共享美好的生活品质,吉祥如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