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经 | 道经(3)

道德经 | 道经(3)

作者: 张三的诗 | 来源:发表于2023-12-27 20:56 被阅读0次

    第三章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注释】
    ①尚贤:尚,本义有重度过度之意。贤,古体为賢。由三部分组成:臣、又、贝。臣指屈从之意,事君者为臣,臣跟随在君身后,生怕失去君主。又,意为一只手。贝,金钱。即用一只手牢牢紧握着金钱,生怕失去,贤的本意就是多财。尚贤,指过度追求财富。

    ②知:道散以为物,物各命其名,格物以为知。因为道的丧失,人们迷失在万物丛中,进而生出智巧知识。

    ③欲:在道德经中其含义,是指人由于匮乏而产生的一种症候。肾水的匮乏,会产生心火。精髓的匮乏,会产生志。心乱志狂,则百欲丛生。

    ④智:又文“知”。

    注:直译与解读均来自于网络,由网友观点整合而成,非原创。

    【直译】
    使人们不过度的追求过多的财富,这样他们就不会互相争名夺利。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居心叵测的智巧之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解读】
    如今“贤”的多财之意被扩大化,泛指功用方面的优势,也指多才、才能。
    为什么“贤”被引申为指多才呢?

    才的本意是草木初生的样子,草木之初而枝叶毕寓焉,生人之初而萬善毕具焉,故人之能曰才,言人之所蕴也。因为才与财皆是人之所蕴,故引申为人多才之意。

    此处,贤为其本意,指多财。

    前面两句解释为,一个狂热追逐金钱的社会会进化成窃贿成风男盗女娼的社会,如果再进一步演化下去则会民心大乱。民心一乱,野心家阴谋家们则应声而出。

    若要使民心不乱,就要把让人产生欲望和追逐心的东西隐蔽或清除掉,那么民心就会渐渐归于平和。不是禁绝人们去追逐金钱和难得之货,打压他们的欲望,而是把这些被追逐的对象消除,或者使它们和人们隔离。

    这里的“虚心”不是简单的指谦逊,“实腹”也不是单单指吃饱饭。这句话的真正内涵是让人返璞归真。返璞归真不是愚民,而是把人从智巧中拉出来,恢复自身的淳朴本真。

    单从摄生与修真的角度来说,这段话字字天机。

    虚心,为降心火,以离中真阴,下济肾水,坎水充实,故曰实腹。肾水坚实,则生志,志多髓空,志闲髓实。虚心实腹,讲的是坎离循环,上为离火下为坎水。弱志强骨,讲的是精髓循环,上为髓,下为精。强骨,不是单纯的讲骨头的硬质外腔,更主要的是骨头内部的髓。

    圣人治理天下,倡导百姓返璞归真,人们都会健康长寿,而且内心平和,于是整个社会清宁而又太平。

    反过来,如果实心虚腹、强志弱骨的话,那么就会变成狂热的金钱崇拜社会,男盗女娼窃贿成风,民心大乱百姓为奸人所操纵。

    道德经里把过度的欲望当做病。要治好这种病就要回归本真,实腹、壮骨。

    肾水坚实,精髓充实,则自然不会产生过度的欲望和追逐心,过度追逐身外之物会丧失人的本真和精髓。

    所谓的现代文明病,都是心火旺,焦虑,坎水虚,更助浮阳之火上扬。

    朴散以为器,道散以为物,物各命其名,格物以为知。知识和智巧的产生是因为道的丧失。人因为失去了本真而产生了匮乏,于是就有了欲望。人失去了道,迷失在万物丛中,进而产生了知识。

    倘若人们都能做到存其真、抱其道。那么居心叵测的智巧之人、野心家、阴谋家也就没有可乘之机,不敢为非作歹了。

    【叨叨叨】
    如果不“清洗”文字,这一章会被误读得十分严重,不尚贤,科学技术怎么进步?不贵难得之货,商业社会如何运行?不见可欲,社会怎么发展?

    道德经中的很多观点乍看上去都是反常识的,甚至是反智的。所以在很多庸俗化的解读中会提及老子的时代局限性,认为这些观点有悖于社会发展,已沦为糟粕。但事实并非如此,如果你能真正地深入文义,知道它在批判什么、颂扬什么,并客观辩证地与现实相映照就会发现,道德经虽成书于2500年前但它毫不过时,甚至有着惊人的预见性。

    老子像是一位伟大的先知,他不动声色地预见到今天我们每个人的困境,并写下了它的成因与解决方案,他给我们阐述了来路,亦指明了归途,如果你能真正读懂道德经,不仅仅能理解道家哲学,还能真正地认识自己,甚至可以保养自身,寻获健康长寿的法门。

    庄子在继承老子思想的基础上,对其作了更为生动详细的阐述,《庄子》中单独有一章“养生主”一章来阐述修身养性之道。

    这里老子提到的养生之法为:虚心、实腹、强骨、弱志。

    解读中应是借鉴了黄帝内经,反正我是一知半解,不明觉厉,暂时记在这里以后参悟,我只说一点个人理解。

    心的特性是“攀援”,像猴子一样上蹿下跳,所以我们称之为“心猿”。心是如何攀援的呢?相信大部分人都有切身体会。当你步入社会领到第一个月薪水时都想了什么?肯定是如何花这些钱,先犒劳自己吃顿大餐,再买件衣服,给父母长辈买点什么,给朋友闺蜜买点什么……
    随着资产的积累,你的想法会越来越多,而这个社会却能从各个层面迎合你,无论你有多少钱,都不用担心无处可花。身未动,心已远,心之所至便是欲之所达,你的心承载着你的欲望从此一去,再无归期。

    以有限的金钱与精力去追逐无限的欲望,最终会令人精疲力竭,所以要“虚心”,把心虚掉,我们本不需要那么多物质,我们真正需要的仅仅是把肚子填满,溺水三千一瓢可饮,世间之大一室可居,把目光从外界转移到内在,专注于精神世界的建设与丰腴,而不是在物欲的旋涡里拼命挣扎。

    关于“志”,后面的章节亦会提及,所以厘清其真正含义十分重要。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做有志青年,所以文中的“弱其志”就很难被接受。

    “志”本意为意念,志者,心之所之也,即内心的趋向。志从心,与心的含义很接近,但志比心的攀援更具有方向性,目的性更强,能量也更强大。后文老子会谈到军事,军事的本质就是意志的斗争,为我们所熟知的世界大战源起均是统治者的个人意志的极端体现。

    当一个人产生极端意志时便不惜以损毁他人、国家、社会的利益以维护个人利益,从历史中各种谋反叛乱可见,手握重权的人其过于强大的意志往往会成为社会发展的不安定因素,兵戈一动,哀鸿遍野,生灵涂炭。

    不如弱志强骨,把内心的愤懑诉诸于四体,有什么郁闷的事,先跑它个三千米,敞开胸膛大口呼吸,汗水顺着脸颊流下,与勾心斗角的意志斗争相比,这才是最真实的生命状态。

    不管是虚心实腹还是强骨弱志,其核心思想是节欲。

    关于“欲”亦是一个重要概念,后文还有涉及,到时再叨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 | 道经(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mqh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