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在线教育
2018开学典礼之感想

2018开学典礼之感想

作者: 大姨小说 | 来源:发表于2018-09-23 19:30 被阅读1次

    话说大姨今年没有赶上塔客学院开学典礼直播,而是看了回顾。但塔主就是塔主,魅力十足,口吐莲花而且引人深思。

    大姨的塔客学院2018开学典礼笔记

    1. Pivot

    本届开学典礼的核心词是pivot。什么意思呢?

    截图来源:必应词典

    塔主说,好比骑自行车时,分解的每一个动作都不能让骑车人保持平衡;但通过不停地踏踏板和调整方向,找到内在平衡感,骑车人就能达到一直前行不摔倒。这种内在的平衡感就是pivot(中心枢纽)。

    我不会骑自行车,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所有的注意力总是集中在每一个分解动作的内容、程度及顺序上(左脚要什么时候上踏板,踏到什么时候右脚上踏板,然后左脚做啥,怎么使劲,使多大劲,眼睛看哪里。。。写着写着就进入了那个状态,紧张的要死),而不是顺应内在的pivot去自发完成每一个动作。(写到这里,我的学车失败理论部分分析结束。)

    哦哦,pivot并非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也不是能通过五官感受到的feeling,而是在各种不平衡里通过调整,达到的相对平衡。这种平衡感的获得方式只有一种,不停地在不平衡的地方微调微调微调

    对哦,人生本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看看心电图就知道了。

    通过努力和成长,让自己的生活处在相对稳定的pivot状态里,这不就是心电图上下波动围绕的那根轴嘛。

    那啥时候才能感受永恒的pivot呢?心电图是一条直线的时候啊(这个代表啥,你心里最清楚)。

    2. Pivot带来的思考

    塔主由浅入深、具象到抽象地介绍了三个dilemma.

    系统VS匠人

    塔主没有直接说系统,而是从福特先生发明的“流水线”讲起。

    流水线,顾名思义,是指一种工业上的生产方式,指每一个生产单位只专注处理某一个片段的工作,以提高工作效率及产量完成整个产品或搭建起整个系统。这里的“每一个生产单位”的任务都很小很具体,此时集体的力量大过天。

    匠人,或行家,都是苦心钻研某一行当,在这一行当颇有建树的人。很多时候,一个匠人就代表一个行业,因为他已经把这个工种的来龙去脉摸得滚瓜烂熟,再无他人在此行当会有此般建树。

    在教育培训行业,“名师”曾经和现在都是响当当的卖点,是高品质的代名词。但是,时代境迁,“名师效应”已被“名企效应”逐步弱化,甚至有被完全盖过的可能。为什么呢?

    我是名师我优越,因为我是唯一能教到80分的老师啊。学生都是冲着我才来这个小机构的,即使单干,学生依旧会追随而来啊。机构总是对我伺候不周,有各种“压迫”和“委屈”要承受,钱还要被机构吞掉大半,有啥理由不单飞呢?

    在过去“名师为王”的时代,是的,一旦名师单飞,机构就很容易做不下去了。学生跑去80分老师那里了,其他老师都是60分,且很难提升到80分,没了生源,可不就关门了嘛。

    但在现在这个获取传播知识信息愈加便捷的扁平化世界里,机构通过各种“培训”方式,让以前只有60分的老师现在也能教出70分水平的课,而且一训就是一群,A走了B还能顶上,不但不会影响学习进度,老师的授课水平也不打折,这下学生不就跑不掉了嘛。而且我们还能提供“专业服务”,作为学生,我还有什么理由离开呢?

    物超所值的体验好了,学生多了,机构名气大了,还愁没有80分名师吗?

    私以为,从个人角度出发,绝大多数老师还是抱有匠人之心的,毕竟靠自己的真本事吃饭总是最自信的。但是在当下,如果一位抱有匠人之心的老师在做好自己的同时,还能和系统搞好关系(特别是良好的合作关系),真的会对事业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力量,毕竟,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多个朋友/系统多条路。

    中心化VS去中心化

    关于这个话题,塔主举的例子是当下机构要求老师考取“教师资格证”的风潮。

    大多数老师认为,机构对老师的这种要求不合理,因为“教师资格证”的考取内容过于理论,没有实操性,考与不考没有太大价值。这是“去中心化”的主要声音。

    反观中心化,即机构/学校为了自己的声誉和对外宣传效果,对老师进行“规范化管理”,要求持证上岗。这似乎也是很合理的要求,毕竟老师都是“有证书”的,家长这一关就很好过啊。况且,现在的在线教育对外教的首要要求就是“拥有TESOL/TEFL等国际认证教学资格证书”,各大品牌官网都在争先恐后宣传自己老师持证比例有多高,老师的证书含金量有多高。作为一个入行两年的“老人”,对此深有体会。

    没错,教师的教学水平不能用持有证书与否的规则来简单判断。可是从机构的角度出发,如果在没有试讲的情况下招老师(不涉及后期的约面),你会愿意听信一位“我经验丰富,唯独没有证书而已”的老师,还是一位“我努力学习了TESOL的课程并拿到了证书”的老师?与其相信一位可能会夸大自我经验的老师,我个人还是更愿意相信“为了这个职业做出过努力,接受了相应的理论知识培训”的老师,起码他对这个行当的态度还是比较端正的。其次,作为考过“教师资格证”“TESOL”“TEFL”“CELTA”的老资历,TESOL TEFL的理论基础还是比较牢固的,但在理论实践双管齐下(实践的比重其实更大)的CELTA面前,这些证书的含金量还是都低了点。即便如此,单位的出发点还是好的,毕竟“敲门砖”在很多行业都尤其重要,这个“教书育人”的行当,更应该严肃对待。

    与其做抱怨机构的“中心化”,不如通过努力考取相应的证书(特别是含金量高的行业准入证书),让自己在市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这点对于老资格老经验的老师来说,尤为重要。毕竟有经验实力坐板,这些“敲门砖”得来更为容易,也更能为今后的发展添砖加瓦。

    拿我自己做例子好了,非英语课班出身,深知理论基石对教学实践的重要性,于是在单位不要求的情况下自学理论,结合实践经验考取了教师资格证;又在单位“强制要求”下,从“一切为我的将来加分“的角度出发,认真学习准备了TKT,拿到了四张证书。后来的赴英留学、拿到PhD offer及考取CELTA证书的经历,都源于“一切为我的未来职业规划添砖加瓦”的想法。太多时候,只要想着“我现在的努力是为了我自己”,一切都会容易被接受。

    自然人VS社会人

    关于这一点,我只想说,这才是最考验pivot的问题。想要两种人同时都做得很顺利很爽,几乎不太可能。但如果能分阶段来看待,在做自然人/担当自然角色的时候尽情放飞自我,在做社会人/担任社会角色的时候专业些认真些,那么,这种pivot还是很值得称赞的。小时候看到书上写“在适当的年纪做该做的事”,进入而立之年后,愈加感受到这句话的价值和对人生的启发。

    学习学习再学习

    塔主果然是“过来人”,对我们入社人学习的描述总是戳中痛点。一口气吃不了胖子,每天连听几小时不如专注精听半小时。对我而言,光是用XMind做“陈列式笔记”还是不够的,还是要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反思,落实在笔头上,沉淀下来。这也是“大姨的充电宝”文集诞生的初衷。

    每天半小时精听,然后加上笔记和反思,期待大姨分享更多精彩内容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开学典礼之感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mqon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