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尼采哭泣》的导篇中提到这样的话,“存在的问题,可说是哲学和心理学对存在的探索,亦可说是血肉生活中所需要面对的存在问题,也就是人生的四大终极关怀:死亡、自由(包括意志的选择和因自由而有的责任)、孤独、人生的意义(或无意义)。”
来自网络死亡
死亡,这两个字承载着承重的感情,也是大家极其不愿面对却不得不面对的事情。
死亡,从生理学上来讲,就是人的心跳、呼吸、大脑都被告知停止,即生物存活的所有生物学功能的永久终止。
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颠覆了传统死亡的定义,被判定“脑死亡”的人仍然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依靠人工呼吸等来维持机能活动,现在更新为,脑(脑干)死亡12小时被确认死亡。
从精神层面来讲,其实就是人的大脑思维及精神不运作。
举个简单例子,植物人,电视剧中常会出现的一种病人,没有知觉,没有行动能力,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依靠外界设施摄食,会呼吸,能消化,和植物的状态相似,但与上述的“脑死亡”不一样,可能有一天发生奇迹苏醒,也有可能就这样一直到死。
“我们每一个人和我们所爱的人都会面临死亡”,死亡不可避免,而我们总是在回避。
死亡伴随着恐惧,有的人能慷慨赴死,有的人为求解脱,有的人无辜受害...不同的人生演绎着不同的生离死别。
欧文.亚隆教授曾说过“虽然死亡可以从肉体上摧毁我们,但关于死亡的观念却能够拯救我们”,“你不能直视骄阳,也不能直视死亡,回避死亡,恐惧就会蛀空人生”。
自由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顾,两者皆可抛”,这是自由的最高境界。
我们崇尚自由,渴望自由,但往往都身不由己。
自由是什么?
“爱情不将就”,是对爱情的自由选择,也在享受单身主义。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是对婚姻的自由选择,也在逃避所赋予的责任。
欧文.亚隆教授认为,自由包括意志的选择和因自由而有的责任。
是的,我们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但往往在享受自由的同时,却逃避所附有的责任,或多或少。
孤独
欧文.亚隆教授说,人生有两种孤独,一种是日常生活中的孤独;一种是存在的孤独。
第一种孤独,偶尔回望,周边明明有他人在场,但空气中弥漫着孤独的味道,一种与人隔绝的感觉,就像玻璃里的世界,看得到却触摸不及。
第二种孤独,存在的孤独-死亡,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事情,是属于自己的终极孤独,独自面对,路途中没有同行者。
“如果我们不能拥抱我们自身的孤独,我们就只是利用他人作为对抗孤立的一面挡箭牌而已。”
人生
之前有篇《你在XX岁就已经“死了”》的文章火爆朋友圈,想来大家都应该阅读过,“生活没有激情,没有动力,机械式地活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千篇一律,就和死了一样。”
说实话,刚看到这篇文章时,引起了共鸣,感觉有时候生活就是如此无聊,好像没有什么存在感。
可人是一种拥有记忆并伴随生活的动物,生活也会时常给一些小惊喜,比如今天偶遇了谁,和谁做了哪些事,只要发生过,就会有记忆。
照片可以撕掉,文档可以删除,但唯有人的记忆难忘。
当世间所有人都不记得这个人或者说有谁能将自己在他人回忆中出现的痕迹全部抹去,就不存在了,但只要有某个人记得,那就是存在。
何为人生,为人而生,为自己,也为他人,这便是人生的意义。
每个人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但意义是自己掌控的。
成为自己的存在,这才是存在的意义。
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平台:有故事de思考(sikao91),谢谢合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