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不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很喜欢这句话,每次年轻教师因为工作繁忙而唠叨时,我总是用这句话鼓励着她们。
常常去听课,不同层次的公开课,常常为臻于完美的流畅的课堂教学所折服。听这样的课,不能不说是一种享受。这几天一共十八节以《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为主题的表达课,参赛选手设计风格迥异,尤其是课开始的导入各具特色,有通过文字描述猜人物,有利用娱乐主流撕名牌导入,有通过视频绝活特点说别名……无痕的引导彰显了选手们的智慧。
我校的年轻选手也获得不错的成绩,她上完课,下来向我吐槽:说抽到的学生很差,字都写不好,问题又回答不出……安慰了她一番后,我陷入了思考,她的这节课,学生没有对答如流,作文没能行云流水,这不就是真实的课堂吗?学生在学习中犯错,在反思中改正,成长不就是这样吗?对于课堂的提问,我们自己首先要考虑到孩子的心理特性,我们要聚集问题的可行性,聚集语言表达形式。如:
老师问:孩子们你能介绍自己吗?把你的兴趣爱好讲给大家听听?(我们上课的孩子是二个班分三个班的)
生:我来自301班的某某,我喜欢看书,一有空我就会去图书馆看书。
师:大家根据他的喜好送他一个称号?
生:小书虫。
这样的提问任何一位孩子都能回答出来,大家高高举起的小手激发了每个孩子的学习热情。
又例如我校的选手:
师:大家来说说,你身边有哪些有特点的人?
整个教室很安静,大家似乎还在思考。后来陆续有几个发言,在情急之下老师迅速圆场。显然一开课就没有想要的结果。以上二位老师设计目的都是一样的,问题都是正中“靶心”。可问的角度不一样产生的氛围自然不同了。
学生的差异是有,但出现了问题我们还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会比较好,后来我叫她留下来听别人的课,边听我们边与自己的对比,慢慢地她看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备课不能局限与教参,更不能扣着某个词而困死了自己的思维。身边有特点的人不仅是好品质还是坏品质都是属于有特点,而我校的这堂课被教参的一个词而局限了课程的延伸,参赛者一味认为只有传递好品质,正能量才是课程的目标。其实我们是作文课,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要用一段话,写身边有特点的人,这个特点不一定就是热心肠的人,也可以是“捣蛋鬼”。我们的设计要兼顾双边,不走极端。
当然,哪个老师不渴求自己的课堂完美?谁愿意将太多的遗憾留在自己的课堂上呢?尤其是这样二年一次的比赛课。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也渴望美妙的音乐为自己的课堂增加几分活力,也期望精美的图片为自己的课堂添几分色彩,也期盼自己的设计万众瞩目,其实,并非我们做不到,并非我们做不到能写会画,能歌善舞,可就算我们拥有这样的素质,我们有这么多的时间吗?我们拥有的时间只能上一堂扎扎实实的家常课。如果比赛课多一些“家常味”会更多老师去尝试,老师才会更完美地彰显自身的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