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以诈立—我读《孙子》》的作者李零认为,《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讲得好,“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而已”。“致人而不致于人”,就是《虚实》的精髓。
“致人而不致于人”,是讲谁主动谁被动,谁能调动谁。主动的一方是“致人”,被动的一方是“致于人”。“致”和“至”是从同一字分化,使人来是“致”,自己来是“至”,本身就有主动被动之分。
“致人而不致于人”,就是牢牢掌握战场上的主动权:你是牵着敌人的鼻子走,而不是被敌人牵着鼻子走。
最近一段时间,我观察琢磨篮球队的训练与比赛,心理对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感觉这种群体性的对抗赛,如篮球、足球,很多东西与打仗本质是相通的。
什么叫致人呢?就是进攻时,篮球要在几个球员之间传递,球员要不断跑位,寻找最佳的接球空位,直到当时环境下最佳的投球位置,球员出手。
在此过程中,进攻球员要不断穿插跑位,摆脱防守球员,让对方一直被己方调动,跟在自己后面跑,直到对方出现空挡失误,接球投篮,能够较大提高命中率。
进攻球员绝对不能站在一小片地方不动,那就起不到致人的作用,而被敌方死死压制住。一旦己方持球,身边至少有两人可直线接球,确保中间无人阻挡。怎么确保,就是跑动,以及必要的挡拆。很多时候机会都是跑动得出的。
防守时,就是不断限制对方的跑动,让对方持球队员找不到合适的接球人,又始终处于两人包夹的状态,使其不得不单打多,即使得分也无所谓,因为战术就是这么打的。
如果防守方不能有效限制对方的跑位、穿插和传球,必然会让进攻方轻松击穿防线,轻松得分。
什么叫致于人呢?就是不断被对手调动,总是跟在对手的后面跑,却无法限制对方的行动和得分。进攻时被人防得死死的,跑不出来位置和机会,防守时被别人各种穿花,防线各种击溃。
就像我们的游击战术,打的过就打,打不过就跑,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诀,敌人就是始终处于被调动、致于人的状态。
为什么毛主席对四渡赤水那么得意,就是这是一连串的“致人而不致于人”,始终根据形势变化而变化,戏弄敌人与互相之间,让他们一次又一次的想不到,体现出了高超的指挥技巧。
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球员的球商问题,技巧可以训练弥补,球商却是很难培养,球商不够的球员却是一遍又一遍,也教不会,即使学会了一些东西,一上赛场就忘光了。
有灵气的球员几乎是一点即透,领域战术的真谛很快,甚至可以创造性发挥,还能够预判对方的战术和行动,时常可以抢断、封盖、快攻。
所以说,国难思良将,良将很多时候不是培养出来的,挑选出来的,而是靠战争检验出来的,从队伍中涌现出来的,猛将起于州郡,就是这个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