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里有家小卖店儿,是我每天上下班的必经之地。前段时间,卖东西的凶脸老大爷把店面兑给了一对年轻夫妻。
我经常去觅食,一来二去,也便熟了。老板娘是个开朗热情的东北女人;老板有些木讷,我见到他的时候,10次有7次在打游戏,2次抽烟,还有1次边打游戏边抽烟。
店里常会有些陌生面孔,他们总是热烈地聊着什么。楼下没人聊天的时候,楼上时常传来麻将彼此撞击的声音,偶尔能听到隐隐约约的琴声。
“你家孩子在练琴吗?”
“嗯。”老板应了一声,眼睛仍盯着手机屏幕。
“他喜欢吗?”
“不喜欢。”
“他妈逼的?”
“嗯。”
他的眼睛自始至终没有离开“那块玻璃”。我默默地扫了二维码结账,本想说点什么,却发现一个字都是多余。
我无法得知他妈的想法是怎样的。但我由此联想到了中国人的普世育儿观:功名利禄,“孝敬”父母。在很多父母眼里有几件大事:上学、工作、买房、结婚、生子。这一切都是建立在逼迫的基础之上。
在中国,“他妈逼的”是很多孩子摆脱不了的梦魇,从童年一直到成年。
“他爸他妈”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加给下一代,却很少关心下一代的自我意愿,很少关注孩子真正喜欢的是什么,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他们扼杀了一个孩子的思想自由和行为独立,造成了很多孩子成年之后的从众与迷茫。他们无意间把孩子变成了自己的附属品而不是一个独立自由的人。
我上学的时候,成绩还算可以,有不少自己的爱好。父母基本不用怎么管我,把我带去书店,我爱上了阅读,把我带到球场,喜欢上了篮球。他们只教一些基本的道德准则,做选择的时候父母只提供参考意见。很庆幸他们几乎很少逼我去做什么,竟然也自由地活到了现在。当然,逼也没用。
印象很深刻的是,有很多家长会问我:“孩子该不该送去补习班或者特长班?我家孩子不听话,不爱学习,逼他都不好使。送去补习班也不好好听课。”
那就对了,没人愿意被逼着去做无趣的事。连你自己都不愿意,凭什么强加给孩子。连你自己都没在自己的人生价值体系之下成为更好的人,凭什么逼孩子听你的?
父母要让孩子独立自由地去探索有趣的东西,父母只需要观察与发现,然后制定合理的游戏规则或者让孩子自己制定游戏规则。如何把无趣的学习变成有趣的游戏,如何用游戏的有趣来抵消学习的无趣,这才是为人父母应该考虑的。
在我看来,思想自由和行为独立才是父母给予自己和孩子最宝贵的东西,当他们给予这两样东西的时候,孩子回报给他们的不是功名利禄所带来的虚荣满足,也不是丧失自我的“愚孝”,而是让为人父母者能够重新审视自我,与孩子一道成长的无形财富。
其他一切都是扯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