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闻道栏目组王振军 史家治)
登封法王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比少林寺早424年,距今已1900多年,是嵩山地区、也是我国最早的寺庙。法王寺是东汉明帝专为印度佛教学者摄摩腾和竺法兰译经传教而敕建的,赐名大法王寺。为什么赐名?法王,是佛教弟子对释迦牟尼的尊称。《无量寿经》云:“佛为法王,尊超众圣,普为一切天人之师。”故,东汉明帝把我国建的最早佛寺赐名“大法王寺”也顺理成章。法王寺从东汉明帝敕封建造以来,就与皇家结下不解之缘。随着王朝的更新换代,大法王寺的命运也是跌宕起伏。魏明帝青龙年间改大法王寺为护国寺。西晋时于护国寺前增建法华寺。隋初造舍利塔,改护国寺为舍利寺。唐太宗贞观年间,敕命补修佛像,更名为功德寺。玄宗开元年间,改称御容寺。代宗大历年间,改名文殊师利广德法王寺。至五代时废坏,而分为五院,仍沿袭护国、法华、舍利、功德、御容等旧称。北宋初,合称五院。宋仁宗庆历年间增置殿宇、僧寮,重造佛像,改称“嵩山大法王寺”,沿用至今。如今大法王寺内依然保留着众多文物,如千年银杏、晶莹宝塔、碑刻造像、殿堂楼阁、文物典籍及其他一些佛教文化的精粹等,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嵩山八景”的第一胜景“嵩门待月”也在此地。法王寺东有两座山峰,相对耸峙,形状如门。每当中秋节,一轮圆月在此升起,给群山披上银装。这就是著名的“嵩门待月”胜景。这么奇妙的美景是怎样形成的呢?还得从嵩参说起。法王寺一带盛产一种珍贵的药材嵩参。在古代,它是供奉朝廷的一种御药。相传,这里的嵩参是一对童男童女培育出来的。在五代时期的嵩山南麓的颍河边,有一个财主叫魏绪班,是靠出卖人参发家的,每年都给朝廷献上100棵娃娃参。为了养肥娃娃参,他每年还暗地买来一对童男童女锁进深宅大院里,专做育参奴仆。三年过后,再把这对童男童女害死。后来,魏绪班又买来一对童男童女,男的叫好汉,女的叫毛妮。魏绪班哄骗他俩说,三年头上,农历八月中秋节把人参收完,就送他俩回家去。第三年中秋节到了。这天晚上,月亮刚刚升起,厨妈就给他俩送饭来了。两个孩子吃饭时,厨妈泪珠不断地流,好汉和毛妮就询问根由,厨妈就把魏绪班如何杀人育参的事全部说了出来,劝他俩赶快逃走。好汉与毛妮逃走后相依为命,立誓把人参育满中岳嵩山。于是,两人就一个住在嵩山南坡,一个住在嵩山北洞,每年中秋节月夜在玉柱峰下相会。他们的勤劳、恩爱感动了玉皇大帝,派来天神,一剑把玉柱峰刺出个圆形门洞,让月亮等候在圆门洞后边,待好汉和毛妮相会时,月亮就从圆门洞里徐徐升起,为他们照明引路。后来,武则天登嵩山封岳神时,把“嵩门待月”列为中岳八大景之一。古人亦称颂大法王寺为“嵩山第一胜地”。法王寺塔是现保存完整的唯一隋代舍利塔。法王寺塔矗立在大法王寺北面山坡上,堪称大法王寺的标志性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是现在保存完整的唯一的隋代舍利塔,是目前中国唯一有史料记载的佛骨真身舍利,为现存密檐方塔中的上品,闻道嵩山大法王寺,不能不谈起释延佛大师,因为没有释延佛大师就没有今天嵩山大法王寺的重建景象。 闻道栏目组走访了解到:释延佛出生在人杰地灵的登封市。释延佛俗姓尚,名连佛,凡籍河南省登封市马庄村人,自幼聪明慧觉,学习一直名列前茅。中学毕业后,因家贫辍学,但他生性至孝,忠直刚毅,少有大志。被市电业局招为职工,当了一名电工,不分春夏秋冬,雨雪整夜,爬高越低,助人为乐,一年后晋升电管所所长,巡查线路任劳任怨,随叫随到,不沾分文,备受乡民赞赏。遇到困难,身先士卒。天有不测风云。一日在电线杆上作业,不慎被高压电击坠地,因经济拮据,救治不及,造成胸以下高位截瘫。自此后体会人世炎凉,饱受人间辛酸,唯有母亲与他相依为命,母亲的脊背十年如一日把大师的生活希望点燃。1980年4月初八,在释伽牟尼佛诞辰这一天,他皈依在少林寺大和尚永山门下。1987年 释延佛大师入住大法王寺,为恢复法王寺面貌,他省吃俭用,节衣宿食,每天早起晚睡,为人授道解惑,心悦诚服,为人开方用药,无有不治。政界要员,名人骚客,海外巨贾,纷纷求拜捐赠。难能可贵的是法王寺筹资近亿元,没有要国家一分钱。如今的大法王寺,苍松翠柏,古树参天,殿堂楼阁,气势非凡,千年古刹,重现昔日辉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