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要去相亲,应该如何了解坐在你面前的那个人呢?
我有过几次相亲经历,是这么干的。先看外表,比如找介绍人要照片,如果照片上的人外貌还可以,就约个时间见面,但这招对有些人有用,有些人压根就不给看照片,比如我的最后一次相亲;然后见面了,先了解对方什么职业,做什么的,家里有些什么人,大学里学的什么专业,为什么选择现在这个职业,期望中的结婚对象是什么类型的,要满足什么条件。然后就是聊些无关紧要的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可以说我几次相亲经历都是失败的,尽管最后一次终成正果,但至始至终,我觉得对另一半的了解都不够深入(不知道家里领导看到这里会不会扁我),但那时我确实不知道该如何去观察认识一个人,直到前几天听了梁宁的课程。
不管是结婚也好,投资或者创业找合伙人也罢,只要是需要维护重要的长期关系的,都需要深入了解、观察和判断一个人。因此识人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而长期以来,我们又很少系统的有框架地去观察一个人,以我为例,不管是在职场、还是在朋友圈,我都很少有目的有框架的去观察人,不是我不愿意,而是没有这个认知。即便是观察也顶多停留在表面,比如这个人的相貌,穿衣打扮,言谈举止,是否有钱有房有车等等,很少去深入观察。那么如何去深入了解一个人呢?梁宁的产品思维提供了一个框架,这个框架可以说适用于每个人,也是第一桶金的起点。
识人的五个层次
第一层——感知层
一个产品,你拿到它,它设计的美不美,质感怎么样。一个人,你看到他(她)的第一眼,这个人的身材、相貌,言谈举止、穿衣打扮,这些就是最外层的感知层。这也是最浅层次的认识。
第二层——角色框架层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角色里,被角色驯化。我们的行为举止都带有各自角色的痕迹。比如你遇到一个银行职员,一个军人,或者一个程序员,你在和他们打交道的时候,就能明显看到他们身上的角色痕迹。
你在办公室和你的公司的同事交往,其实大家的相处首先就是角色的对接。我们谈什么内容,知道哪些东西,都会被你的角色所控制。我们在生活中交流都是基于彼此角色,不管是提供服务还是接受服务,都是角色所设定好的。
因此,如果你和别人只在角色扮演里对接,就会被牢牢地捆在设定的角色中,是没有办法达到彼此的深入了解和深层关系的。
那么,什么是深层关系?
从第三层开始......
第三层——资源结构层
它可能会包括一个人的财富资源、人脉资源、精神资源,每个人其实都是不一样的。
我们各自人生历程的分叉点,就是受到这一层的影响而开始转变的。很多人都会处于同一个角色里,比如我们都曾经是学生,或者刚毕业时,我们都是小职员。
但接下来,因为每个人的资源不一样,大家的精神资源不一样,出身背景、家庭的人脉资源不一样等等,这些不同的资源结构会推动每个人去往不同的地方。
因此要了解一个人,更要了解一个人的资源结构。这里的资源结构不仅仅是财富资源和人脉资源,更重要的是精神资源。
什么是精神资源?
历史上曾有两个执政控场能力超强的女子,单身主政国家40余年。
一位是统治近半世纪,把英格兰变成欧洲最强大国家的伊丽莎白一世。那个被称为英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不仅涌现出了诸如莎士比亚、弗朗西斯·培根这样的大师,同时还开创了英国航海新时代,开始确立在北美的殖民地。
另一位比伊丽莎白晚生300年,咱们中国的慈禧,用了一生的手腕与智慧,维持国家的封闭与思想的禁锢。
而两个人第一个不同的,就是“精神资源”
伊丽莎白童年的教师,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人文主义者 Roger Ascham,伊丽莎白懂六国语言,她的精神资源中有亚里士多德、凯撒、哥伦布......。
而慈禧的精神资源,是《资治通鉴》、以及戏文比如《挑滑车》、《四郎探母》……这些形成了咱们当时最高统治者的世界观与精神结构。
精神资源本源是来自从小的家庭环境与家教,从幼年开始,父母就有意无意的提供给我们精神资源,不管是让你数学考90分还是报各种补习班,这些资源或多或少都将形成我们的精神结构——主导我们一生好恶感与羞耻心,我们的愿望、梦想与恐惧,从而影响我们后来所有的决定。
一个人把“得到”作为自己的精神资源,和一个人把“王者荣耀”作为精神资源,他们的发展路径肯定会大不相同。一个人如此,一个民族更是如此。电影是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精神资源的,我喜欢追美剧的科幻片,尽管这其中有很多套路,处处都是个人英雄主义,但更多的我看到的是这个民族所传达出来的精神资源,光荣与梦想,合作与包容,以及相信通过努力能够改变世界的勇气。而反思中国的科幻电影,各种穿越神剧,最后谈的都是勾心斗角,爱恨情仇。也因此,《三体》的结局必会是个悲剧,因为在我们的文化里,充满了中庸与妥协,而缺失了英雄主义。什么是英雄?英雄是在面对未知恐惧时,你的内心是愤怒的,而不是恐惧想要逃脱的,而愤怒和恐惧会驱动不一样的行为,导致不一样的结果。同样是面对世界末日,可能美国人写出来的《三体》会有完全不一样的结局,看看《2012》就知道了。
第四层——人的能力圈
我们学到的知识和习得的各种技能构成了我们的能力圈,能力就像是我们手机里的APP,不同的APP所获取的资源是不一样的。我的能力是编程,那我周围的人可能都是写代码的,自然我就没有创作音乐的资源和人脉。如果我想要获得音乐人的资源,那么我就需要有创作音乐的能力,或者说我身上有音乐人所需要的能力,比方说有一天,我写了个可以自动创作音乐的软件,而且还火了,那么我周围就会聚集一堆音乐人。因此你的能力决定了你周围的资源。而什么又决定了我们的能力呢?是什么力量驱动我去扩展自己的能力圈呢?
第五层——对自己存在感的定义
答案是:对存在感的定义。如果说能力圈是我们手机里的APP,那存在感就是我们手机中底层的操作系统,它是一个人的内核,存在感之于人就好像生存之于动物一样,是触发情绪和推动行动的开关。
我们为什么要奔波,焦虑,不安,机关算尽,上蹿下跳?因为我们的存在感没有被满足。人与人对存在感的定义是不一样的。
有的人只要能够在一段关系里,比如说在一个家庭里面,只要我的存在是清晰的,对方给了我足够的确认感,我就能够满足。
但有的人,他不能满足于只在一段关系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他需要在职场、行业、在社会影响力中看到自己的存在感,看到别人的重视。那么他的存在感范围就比前者更大,而由此驱动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使自己能力圈范围扩大,从而能更多的吸附各种资源。
如果一个人的存在感满足了,其实他的能力圈就不会再扩充了。就好像说好多女人结了婚就不化妆了,男人满足了就不奋斗了是一样的。
如果我们深入了解了一个人对存在感的定义,就能知道他是否有发展潜力。
产品思维识人.png总结起来,我们识人或者想要维护好一段长期关系,不仅需要感知对方,了解对方角色,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对方有什么资源,能力,最重要的是去探索对方对存在感的定义,因为存在感是一个人情绪和行动的本源,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发展潜力的根源。
如果还有相亲,你会如何问对方问题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