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关注了几个财经类的写手,立马惊为天人,那知识面太广了,说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一点都不夸张,从国家之间的地缘关系到各个国家的历史,地理,经济发展情况,对未来的预测,无所不知,当时废寝忘食把所有的文章都翻了个遍,到现在,感觉才慢慢淡了。
其实我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碰到这种情况,接触到了某个未知的领域,某种新的想法和角度,都会产生一段时间的持续兴奋,类似颅内高潮,这个时候求知欲最旺盛,学习力也最强,这种感觉会慢慢消退,但这是进入新领域的药引子。
当然,这里面有对的,也有错的,或者,不能说对错,有正的,有歪的,例如有讲传统文化的,刚听的时候醍醐灌顶,犹如惊雷,时间长了才看出来纯属扯淡,搞阴谋论,反西方,反科学,纯粹政治正确。
越完美的东西往往越是错的,完美的东西不会存在,凡是神话某样东西、某种制度都是别有用心。某种东西存在的基础就是不完美,比如人,人区别人的基础就是个性,什么叫个性呢?个性就是突出了某些特征,必定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这不就是不完美吗?
如果一个人显得特别完美,那么他不是想要你的感情就是想要你的钱。
有些理论是无懈可击的,但不代表正确,比如传销理论,绝对系统又无懈可击,但并不代表它就正确。
这几年经历了从着迷传统文化到反感又回归的过程,最着迷的时候我会相信气功,最反感的时候把电脑里收藏的几十G资料全部清空,一个不留,到现在,又慢慢从新拾起来,但是,心态完全不一样了。
研究营销,必研究传统文化,中国人的群体意识,都在传统文化里。
有人说,我不懂传统文化,但其实你的思维意识,说话方式,为人处世,都已经被传统文化限定了,这就是家风和传统道德观念。
传统文化,从不同的角度看是不一样的,从底层来看就是道德,是行事标准,从高层看就是工具。看看古代帝王,很多骄奢淫逸,阴谋诡计,大开杀戒,但对底层却要求仁义廉耻,在帝王眼里,这就是工具。
中国人的群体意识其实从来就没有脱离传统文化,即便经过了那十年,也仍然在传统里打转。美国人拍的曹德旺的工厂的纪录片里,美国人的观念和中国人的观念差异是巨大的,这就是文化的不同。
韩国和日本都是zb主义国家吧,但因为是儒家文化圈,从组织性,纪律性,人的个性,仍然脱离不了传统文化的影响。
当然,文化很难分好坏,任何文化都有它自身的缺陷。近些年,中国经济崛起,传统文化抬头,但别忘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文化给人自信,但子弹不会拐弯。
现在,越来越感觉到自己是井底之蛙,牛人太多了,人家的阅读量,是自己远远不能及的,特别是搞投资的,那基本上是一个图书馆的量堆出来的。以前,看高晓松的《晓说》,基本上没什么感觉,不过是知道了几个故事而已,现在看看,高晓松绝对是高人。
另外,人真的有层次之分,同样一件事,看的高度不同,感觉感受就不同。不同层次的人也很难交流,因为很难感同身受,只有有了孩子才能理解父母,没经历过的事顶多看个热闹。
层次,说白了就是认知,读书是提升认知的一个途径,但读书也有它的局限性。
认知是行动力和知识来共同提升,行动力改变环境,增加阅历,反哺知识,知识增加思维广度,改善行动方向。
书读多了会拿别人当成自己,角色代入,误以为自己知道,导致行动力退化。
我在小说里都是帝王了,三宫六院,还奋斗个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