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然老子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但死依然是个永恒的禁忌话题所有与之相关的信息、职务乃至谐音都被认为是不吉利的象征,甚至给人以“肮脏”的刺激。《入殓师》是一首送行者的乐章,让死去的人焕发生机,给他永恒的美丽。
以死亡为主题,以理解为副线。生与死的界限在何方?这仿佛是道永恒的题目,大悟就在恍恍惚惚中碰到了题目开始寻找答案。入殓师这个被人忌讳的职业,是一份工作,是一脉传承,是一种文化。原本体面正常的职业却因为沾上了“死”而令人嫌弃、鄙夷。或许死亡真的离我们太遥远,或许我们都发自内心的惧怕死亡,种种“或许”让我们不顾一切的远离和“死”有关的东西。但如果尝试着去接触、去体会、去理解,就会发现,死亡是值得正视的、值得重视的、值得尊重的,每个人都会转变,只是需要一个契机。大悟的朋友开始不理解甚至排斥大悟,老婆也为此回娘家去。澡堂老板娘的死就是一个契机,让朋友真正的接受大悟,让美香正视,并能自豪的向别人介绍说“我丈夫是入殓师”。入殓师所必备的素养、冷静、专注让每一个接触过他的人都印象深刻,没有人能无视他们怀着温柔的情感对待已死的人,带着真挚的细心对待自己挚爱的人,揣着发自内心的尊重对待自己至亲的人。也只有在看到了这些之后,才真正的把它当成一个值得尊重的职业。
如迷般的人物,像渊似的性格。影片的人物塑造如一本满是悬念的书籍,吸引读者一层一层的深究其性格。学大提琴出身的大悟本就自带“绅士风”,黑西装、白衬衫的搭配更加体现他的一丝不苟,对人尊重。刚进入“入殓师”这个职业的大悟,就受过乐团解散的打击,这份工作对他也是一个打击。但他只是一个人默默的承受,静静的发呆。就像澡堂老板娘说的“小小的身体,肩膀颤抖,一个人背负所有事。”如果说刚开始的大悟是为了钱才忍受这份工作的,那么在真正见识了社长的能力后在真切感受了家属的性格转变后他开始正视这份职业,慢慢的爱上这项技能,喜欢上了被人尊重的感觉。开始进入状态,直视死亡,吸收着每家每户背后的故事,迅速增长阅历、资历。无法消化情感便借大提琴将其释放,在广袤无垠的田野上寻一个山坡,摆好竹凳,随后,放飞自我。
蒙太奇中含隐喻,慢音乐里带回忆。片中有两处“最美蒙太奇”让笔者难以忘怀,不仅有如画般的美景,还有寓意深远的隐喻。其一,清新秀丽的田野之上,一人、一凳、一木琴,大悟作为入殓师的经历被缓缓放出,穿插了大悟拉琴的场景,不同的景、不同的事却是同一个人,同样的专注。两条线索的交替流泻是否是大悟成长的一个隐喻?在专注地演奏中回忆过去、总结过去是否是大悟蜕变的一个过程?在笔者眼中确实如此。再看其二,烈火焚烧下是白鹤亮翅起飞的场景。在中国,白鹤又称“仙鹤”,民间传说“每一只展翅飞翔的仙鹤背上都承载着一个死去的灵魂。”也对应了火葬场守门人的说法:死,可能只是一道门。”将影片“生”“死”的问题升华到了“轮回”。影片对音乐的运用最妙的就是“一瞬间,成了过去的回忆”导演将音乐作为一个载体、一种媒介,渲染气氛的同时交代了一些“秘闻”。大悟的身世便是如此透露出来的,悠缓的音乐让本身就对其身世感兴趣的笔者更有带入感的了解一些情况。对大悟成长的交代也是在悠扬的音乐下的,曲中流露出的厚重、凝实感,也让笔者切实的感觉到大悟成长是经过沉淀的,禁得起洗礼的。
影片《入殓师》刻画了一位为死人服务的人,介绍了一份链接活人与死人的工作。服务完死人,不管是其亲属还是大悟都会有种错觉“就像还活着一样”时间久了,大悟心中出现困惑“活人与死人的区别何在?”社长的解答是“吃,吃哪些好吃的让人为难的食物。”但大悟有了自己的答案,演奏一曲好听的让人为难的音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