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服务的辖区内,有一个15岁的青少年辍学了。他今年15岁,本来应该上初三。
![](https://img.haomeiwen.com/i28088824/255b8a12d0896fe1.jpeg)
他会经常来参加我们开展的活动。在活动中,他经常沉默,但轮到他做游戏或者需要他发言,他都会配合。我经常担心我主持的活动会令他不满意,因为就他一个比较大一点的孩子,其他的都是小学生。但是邀请他,他每次都会来。而且有一次他去外婆家了,临时得到消息的他,都赶了回来。看他这么配合我的工作,我都有些感动,就对他更多了一份关注。
他2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家里还有两个姐姐,一个奶奶。现在他跟奶奶在一起生活,母亲改嫁了。他家的条件非常艰难,不过现在随着大姐参加了工作,生活条件正在慢慢好转。没想到这个时候他却辍学。他给的理由是“实在读不进去,不想再读了,想出去打工。”
他奶奶抹着眼泪,想让我们帮着劝他复学。作为社工的我,接受了这个任务。
我想知道他不想读书的理由。通过和他交谈,得知他纯粹是因为成绩太差而不想读了,不存在校园欺凌,不存在老师打压,也不是因为家里有什么意外状况发生。
我很想“挽救”这个孩子。一个农村的孩子,生活在一个条件这么差的家庭,如果他现在就不去读书,我仿佛看见他的未来,还是脱离不了原生家庭的困穷,还是在这个社会的最底层,苦苦挣扎。
我替他着急,我想改变他“读书没用”的念头,我想劝他进学校!
于是,我再一次约他“聊天”。他同意了。为了让“聊天”有成效,我翻了很多书,希望能找到有效的方法,能劝说他早日重返校园。
在这次沟通中,我没有再像上一次那样,跟他分析不读书的利弊,不再对他说教,讲大道理。我营造了一种安全的聊天氛围,跟他聊聊他的家庭,他与周围人的关系,开始的时候很轻松。最后我问他,“你今天愿意来我这里,是需要我什么帮助吗?”
![](https://img.haomeiwen.com/i28088824/10517a58b78e57c2.jpeg)
他笑着说:“我想要你帮我找一个工作。”那一刻,我真的有点恼了,我说:“我早都告诉你,你还是未成年人,如果你满了16岁,你可以去工作,现在你属于童工,你说正规的企业、单位有谁敢聘用你?你说我会知法犯法吗?”
他听了默不作声,可能在心里还是不认同“童工”的说法。这次的谈话还是没有见到我想要的成效。
回家跟女儿谈起这件事,我带着恨铁不成钢的语气说:“我真想帮他呀,只要他愿意去读,我会想办法跟他链接志愿者,给他补课。这样不去读书,他今后的生活怎么办?又是重复父辈的路吗?”
女儿说:“妈咪,你不要想着去改变别人的因果哦。”我有点诧异,问女儿:“什么是因果?”女儿说:“就拿这个孩子来说,他不想读书,他以后也会有他的路要走,他或许会碰到贵人帮助他,他或许做什么生意也成功了,有人靠捡破烂也能成为百万富翁。而你想改变他,让他去读书了,他又是真的对读书很不感兴趣,然后读了书确实对他的生活没起到什么大的作用。你这就叫改变了他的因果。你说那个时候他会不会怪你?”
女儿的一番话,让我陷入了沉思。我不相信什么因果,但是女儿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我觉得很有道理。我不记得哪本书上看到过:每个人都是带着使命来到这个世界,不论他做什么,成为什么,都是来完成他的使命。
而我的认知还是太过片面太过狭隘,我好像觉得:只有读书,才可能改变这个农村孩子的命运,只有读书,才可能让他实现阶层的跨越。
最后女儿说:“你可以帮他分析,以现在的情况,他面前有几条路可以走,每条路是怎么样的,然后让他自己选择,你不能代替他去选。”
听完女儿的话,我真的汗颜,不如一个没有接触过社工知识的人清醒。“服务对象自决”“尊重,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到服务对象的身上”都是社会工作者应该遵循的实践原则。而我,却总把服务对象当成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仅仅是这一点,我就降低了这个孩子的价值感。
![](https://img.haomeiwen.com/i28088824/9b89ad3af515d684.jpeg)
我忘记了,“复学”只是孩子的奶奶以及他周边人的需求,而不是这个孩子本身的需求。所以,我将不再劝说这个孩子去“复学”,也摒弃自己“不读书就没出息”的灾难性思维。网友们,你们说我做得对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