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两天没有更文,这“舞神”一直被朋友们亲切地叫着,真是不好意思!这名声在外,压力老大的了,还有几个朋友管我要视频欣赏的,害得我两天都没敢再跳,生怕曝光出去,那可就不好收拾了。不行不行,今天连夜也得更个文覆盖掉~
下午在操场上带孩子们上体育课,远远地看到刚刚退休的老同事进得园门来,看着她,知道她也在笑眯眯地看着我,无暇招呼她,只是挥挥手而已,心里却是盼望她能过来说说什么,但目光再寻她时,她已经拐进走廊,大概是来办了点什么事,不到十分钟时间,她的背影就又消失在园门口。
从她进门的步伐可以看出,她其实并不忙,或许她也渴望着能和老同事们聊聊,也渴望谁能迎上来和她打个招呼,但是很显然,她没有驻足片刻就匆匆离开了,那是闲人的被匆匆,看着她落寞的背影,伤感之情涌上心头。
谁还没有老去的时候?现在退休的大姐们就是多少年后的自己!想想,一个人,离开奋斗几十年的地方,却是如叶落一样无声无息,人走茶凉,真不是个滋味。
其实不仅是退休的同事们,这些年因工作调动离开幼儿园的同事也很多,每次都是这样无声无息地走的。
我常常想,大家同事一场,每个人都为幼儿园奋斗了多少年,也该搞个欢送会啥的吧?这生活咋就没有半点仪式感和人情味儿的呢?或许这就是学校的特有传统吧?受一些制度规矩的限制,来不迎,走不送,大家都是过客。只是这个,也太那什么了吧?人与人之间,就不能走得更近一些?人与学校之间,就不能更中国传统家庭化一些?不是说好要爱校如家的吗?我们爱你了,你咋不爱我们一下的呢?相比之下,老公他们企业倒是更自由、更有人情味儿些,经常听他回来说,给谁谁送行或是迎接谁的加盟。
我是个感性的人,也只是个普通老师,或许考虑问题有自身的局限性,但我一直坚信,人的感情是相通的,无论你是怎样的角色身份,在一个地方工作奋斗几十年、和同事一起共同生活几十年,总是会有感情的,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家子嘛。当然,在这个家里,有工作也应该有生活,家人们需要彼此理解、关心和爱护,唯有如此,才能有归属感,有安全感,也才能更愉快地工作。
不久前读到王开东的《谁在鼓吹去生活化教育》很是感慨,我一直觉得制度化与人文管理绝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一个学校固然需要制定一套合宜的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合宜的制度也一定是公平公正、高效运转的保证,但学校也是教师实实在在生活的地方,身在其中的她们需要柔软温暖的人文关怀。如果她们在其中食不知味,又怎能让孩子爱上这里?如果她们在这里冷暖无人问津,又怎能做出有温度的教育?如果她们在其中不能被看见,又怎能带给孩子自信?如果她们在这里不能快乐生活,又怎么能拥抱孩子,给他们最多的爱?
离开第一个工作单位又是十多年了,每次回去,看到青春时的工作伙伴、年轻时奋斗过的地方,拉着老同事唠唠家常,找寻共同的回忆,总有回娘家般的亲切感,因为那不仅是我工作过的地方,还是我真正生活过的地方,对她的感情我永远不会淡去。
中午在食堂吃饭时,几个老同事也说起退休的话题,她们说接下来的几位大姐,谁要退休,后面的妹妹们就一起聚会送别,不要走得太冷清……我的同事们,不管去向哪里,常回家看看哦,一起走过的人一直都在这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