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流浪地球》上映时,我是非常激动的,因为我对它是有很浓烈的个人感情的。喜欢刘慈欣,始于小学时候的课外读物《带上她的眼睛》,被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强大的人物塑造能力折服;然后不出意外地陷于他的《三体》,成为了大刘的粉丝。
不可否认,《流浪地球》是【中国科幻元年】起点式的作品,特效画面可以媲美好莱坞。但是作为原作粉丝,做的最错误的决定就是观影前竟然去重温了小说,幻想着哪些片段能够被搬上大银幕。
哎……看完电影后,内心真的十分复杂,电影对原著进行了天翻地覆地改编,原著讲述了从刹车时代、逃逸时代到流浪时代几代人的故事,而影片却只将故事聚焦在一个极其小的时间段,摒弃了飞船派与地球派的争斗,将原著中流浪地球是全人类的共同选择,直接设定为毋庸置疑的背景假设了。这会让人很难理解老刘为什么选择带着地球去流浪,无法理解其中东方人独有的浪漫和诗意。
删减可能是由于时间成本的限制,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此大规模的删减改变,使得逻辑性和完整性的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削弱,这会是使得观众很难沉浸故事中,极大的降低了观影体验影片中。
为什么带地球去流浪,具体该怎么流浪,电影中均未加详细说明。原著中通过一个生态球,讲述其中的原因:“小的生态系统,不管多么精确,是经不起时间的风浪,飞船派们想象中的飞船也一样,就算造得像上海或纽约那么大,但和地球相比这样的系统还是太小太小,只有地球这样规模的生态系统,这样气势磅礴的生态循环,才能使生命万代不息!人类在宇宙间离开了地球,就像婴儿在沙漠里离开了母亲”作为读者能够很容易接受带着地球去流浪这个设定,接受这个悲伤但诗意的故事背景。
其次文中关于怎么去流浪都有非常详细的描述,详尽的细节会增加可信度,原著中详细描写了整个流浪计划的5个阶段。1.刹车时代,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停止转动,没有昼夜交替2.逃逸时代,全功率开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通过变轨加速,慢慢加速到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在此之前需要绕太阳15个圈,随着速度越来越快,绕行轨道越来越扁; 3.流浪时代(I)在外太空继续加速,飞向比邻星,逃出太阳引力以后,发动机还将不间断开动500年,加速至光速的千分之五,以此速度滑行13000年。4.流浪时代(II),走完全部航程的三分之二,掉转发动机方向,开始长达500年的减速5.流浪时代(III),经过2400年的航行到达比邻星,再过100年,泊入比邻星的轨道,成为这个恒星的卫星。整个移民过程将延续两千五百年,一百代人。电影中仅简单带过,观众只能不停的发问: 为什么要进入地下城?为什么地面是冰天雪地?怎么就飞到木星旁边去了?
原著中文章最后的那首诗,令人印象深刻,满怀期待可以出现在电影结尾处,甚至彩蛋里也可以,就像《星际穿越》中那句“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一样,随着时间渐渐淡忘电影情节,但这句话依然记忆犹新。
我知道已被忘却
流浪的航程太长太长
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一声啊
但东方再次出现霞光
我只知道已被忘却
启航的时代太远太远
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一声啊
当人类又看到了蓝天
我知道已被忘却
太阳系的往事太久太久
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们一声啊
当鲜花重新挂上枝头
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