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篱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学生不懂何为“捣衣”。颇费周折讲明白什么是捣衣,学生又不懂古人为何要在夜间槌衣,然后再一次讲明白古人洗衣程序,河流、棒槌、皂荚、洗衣石,洗衣石叫捣衣砧,晒干之后在捣衣砧上捣衣,把洗好的衣服槌平,古代妇人白天忙完农活,晚上常伴着月光捣衣,此时夜深人静,月光如水,阵阵单调而有节奏捣衣声勾起妇人对远在他乡的夫婿的思念。终于讲完了这些,可是对于只知有洗衣机洗衣液而不知道怎么用的新新人类而言,这些真的是太久远太不可理解了。

想到小时候,家家门口都会有一方青石板,用砖头或者略高于地面的土堆垫起来,在夏秋午后或傍晚时分总能听到这家那家的槌衣声,那时候人们经济拮据,熨斗都是奢侈品,更别电熨斗、蒸汽熨斗、挂烫机了,最好的使衣服平整的办法,就是门口那方青石,家里那个被木匠旋得浑圆的棒槌和每次洗衣后母亲的阵阵捣衣声。这些伙计家里稍大的女孩子都会做的。粗布的衣裤和床单被里(相对于被面儿)经过这样的槌洗之后,既有皂角的阵阵清香又有阳光的味道,穿上盖上都是满心的舒适惬意。我的老家在渭北高原的一个小山沟,用水特别困难,但是距家十里左右有一条河,叫洛河,河边有温泉叫温汤,那个村子也因此而取名温汤,每年忙罢和腊月,十里八乡的乡亲大多会车拉人驮得去那里洗衣,我们也会和同学们约好骑上自行车带上妈妈要我们洗的衣物一路欢歌去哪里,那时上初中,也就十三四岁光景,也学会了大人用洗衣石棒槌槌衣洗衣的模样,没有人嘲笑没有人赞扬,因为家家女孩子都一样,小小年纪的那种大能量不知来自哪里。就是在那样的生活环境中,学会了骑加重自行车,学会了摔倒之后自己爬起来,学会了和同伴的合作(比如洗床单要拧干时,常常好几个人拧一头),也学会了替父母分担忧愁,有了面对困难自己解决的勇气……

想一想现在的孩子,不知是幸福还是不幸。那次理发,理发师是从农村出来的一个年轻小伙子,初中毕业奋斗十年,终于开了一家自己的理发馆,小伙子踏实肯干,像他这个年龄干成这样,在这个小县城里也属不易。小伙最近在为结婚发愁,因为女方既要让男孩子家在农村盖一套房,与父母分开住,又要在县城买一套单元房,彩礼另计。我草草估算了一下,小伙结个婚最少要五六十万才下得来。小伙子有个姐姐已经出嫁,家里就是自己和父母,他非常苦恼,不知钱该从哪里来。我问他女孩子是干什么的,她说什么也没干,家里父母也不让下地干活,整天就是和一群姐妹这里那里玩。我不知他说的是不是实情,如果现在的农村的女孩子都是这样的教育与生活,那么最淳朴的乡情也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这个物质的社会,夺走的不止是人们的纯真美好,更教会了很多人去过一种寄生生活,更可怕的是,他们不以为错,反以为自己这样做是聪明。房子票子车子,也许这就是平凡人的梦想,但是这些不该是你啃老啃来的,而应该是用自己的汗水和两个人会心会意一起打拼得来的。也许他们从没想过,没有经过两个人奋斗的生活怎么会有共同的经历供你回忆,没有两个人的承担怎么会有你的心意我懂你的心情我知的默契。你耕田我织布,你挑水我浇园。这些淳朴的有着乡土气息的中国传统符号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离我们越来越远,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修饰中国女子的词语莫过于勤劳善良,这该是做人最基本的要求,只有一个儿子的老人,在儿子结婚时被榨干一生所有的积蓄甚至要背负重债,在儿子结婚后一边还债一边孤苦地生活,但凡有点良心的儿子会忍心自己父母过这样的日子吗,如果他都可以这样对父母,那你想要的有保障的人生用什么保障呢?两套房子吗?
还是怀念那时没有楼房的农村生活,哪怕是一盏昏黄的油灯,哪怕是粗茶淡饭,但始终浓浓的温情足以融化每个冰冷的心灵,那种父慈子孝,母贤女勤的传统会让人们在生活中互相关爱,互相体贴。那种心中有他人的善良会让人感受到生活除了辛劳孤独还有温情能暖化人心。水泥不只建造了坚固的房子,更凝化了人们的内心,水泥的森林逐渐的蔓延到了乡村,让透漏着温暖的篱笆墙无有存在的空间。那些简陋的篱笆不会阻滞人们之间的温情的传播,男孩子还是那样的有阳刚之气有担当,女孩子还是那样的娴静淑德能吃苦,每一家的每一处建设都有你我或齐心协力或争争吵吵的共同的记忆,家家还像从前那样和睦温馨,小日子还是像以前那样的有滋有味。生活在你我的共同操持下有了色彩!

现在的农村,人们都像城里人一样住上了楼房,吃穿用度也与城市没有两样,但是很多让人忧虑的思想和行为却在年轻人的身上蔓延,乡村,这个最淳朴的地方,正在悄悄的发生着改变,那些有着中国传统的符号在乡村的土壤中还能汲取到丰富的营养吗?但愿人心还如当年的篱落一样简单而温暖,美丽而诗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