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味》的确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书。当然,这“味”不单是指鸡、鸭、鱼、肉或一日三餐之味,更指精神食粮,人生百态之“味”。全书有文章60篇,是《北京晚报》副刊年度文章精选。由《北京晚报》副刊编辑部张逸良主编,2017年3月台海出版社出版。
此书第一篇《成都小河,汇入激流》是作家李辉写的。著名作家巴金,诗人流沙河是成都最好的文化名片。要了解成都,光是旅游,街头巷尾走走串串还不行,那只是走马观花,还必须认真阅读巴金的著作,读流沙河的诗歌、散文作品。李辉写道“喜欢听流沙河先生讲话,从来都听他讲地道的四川话--本地人大概还能分清是标准成都腔。”这我可是第一次听说。因为早知道诗人流沙河,我一向以为他讲的是带四川口音的普通话。好啊!流沙河先生,坚持讲家乡话,这张文化名片就更加纯正。唐代诗人贺知章诗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可见乡音在游子心目中的分量。诗人流沙河先生的“标准成都腔”,会让归来的游子听了,感到无比温暖。
小说家赵大年的《忆老舍先生三两事》是作者亲身经历,情真意切。作家陈喜儒《井上靖忆老舍》一文,让读者感受到老舍先生的人格魅力和中日两国作家间的友好情谊。
作家萧月华的《“名姓从来不值钱”》,有知识性,也有趣味性,不可不读。而他的另一篇文章《“三老”戒烟记》更是读后难忘。文章写了三位知识界老前辈断然戒烟的事,真是令人钦佩。何满子先生吸烟70多年,狠心一戒,“没有碰过一支香烟”。来新夏教授“谨遵医嘱,说不吸就一支不吸了”。邵燕祥先生的戒烟出于偶然。“1991年5月7日,邵先生晨起吸烟,发现烟叶变质,满嘴苦味,便将烟盒往垃圾桶一扔,从此便不再吸烟。”三位长者,这种毅然决然戒烟的做法,实在值得为了健康而戒烟的人们学习。萧月华的《千金难买大札来》,让广大读者更深入的了解出版家范用先生。
曾读过一些抄写佛经的故事,而《书尽此生,但求心安》读后非常震撼。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宿悦说“不曾想过与古人并肩,但存潜心揣摩的志向。我书《金刚经》的发心,应该是一种学书者的'面壁'吧,试图渐渐了然自己的学书之心。”知道达摩祖师十年面壁故事的读者,当为宿悦的学书心量点赞。
不懂外文的文学爱好者,读不了外国世界名著的原作,只能读译著。所以,很希望译得准确或比较准确,最好不出错。学者陆钦《鲁迅译著趣闻》中的一段话,道出了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心声。他说:“高质量的译著,绝不是机器翻译所能代替。期望出类拔萃的译作不断涌现,以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找回昔日翻译的‘理性之光’。”
《知味》一书的几十位作者,大多是作家、记者、编辑等,他们的文字功底深厚,写作经验丰富。全书题材广泛,构思精巧,文笔优雅,经得住一读再读。“好书不厌百回读“,我爱读《知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