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后,曹操花了几年时间扫平了袁绍儿子所率的残余兵力,自此袁绍的故事也差不多彻底结束了,对于袁绍的结局,也只是简单的一句死于乱军之中,这就是胜者为王败者寇的时代,历史也抛弃了他,说起袁绍我们会想到什么?四世三公?那是人家祖宗的本事,和他并没有什么关系,他有什么?官渡之战的战败方尔。
说到这里,想谈谈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
三国演义中,有太多的人物,因为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年,生老病死也好,战死沙场也好,没有人能从故事的开始坚持到最后,也就是最先出现的那些人物,全部都死了。
活得比较久的有刘关张与曹操,大概活了八十回,诸葛亮出道较晚,虽然后期戏份极多(特别是在电视剧里),但将近四十回出现,一百零几回死去,连七十回都没有活到。
说说我记得的一些重要人物死亡吧。
刘备,白帝城托孤后死;关羽,败走麦城后被东吴抓住不降,被杀;张飞,出兵前黑夜中被账下两个将士杀死;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庞统,乱箭射死于落凤坡;曹操,得头风病后,华佗被杀,而后病死;孙策,被刺伤后杀了个修道者后死;周瑜,死前喊了几声既生瑜何生亮;董卓,受禅台成了断头台;吕布,命陨白门楼。对于这些重要人物的死,《三国演义》原著或者电视剧都有比较详细的刻画,也有一些人物只是报了死讯,比如曹丕、鲁肃、赵云、马超等,更多的人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毕竟,在历史面前,有多少人终将成为尘埃,甚至连尘埃都不如,没有一丝丝痕迹。
从死亡的描写来看,可以得出一些什么结论呢?比如作者的感情偏好,或者,对人物的感情寄托,甚至是让读者不那么悲伤。毕竟事实在那里,比如张飞之死,《三国志》写的很明白,难道还能篡改不成?但至于细节如何,却是作者可以发挥的地方了,细节表现不同,读者读上去的心情也自然不同,有令人发笑的,有令人悲伤的,有令人叹息的,也有令人开心的。比如张飞,就是那种让人发笑的死,刘备则是令人悲伤的,诸葛亮之死让人倍感惋惜,反面的人物就让人开心了,比如董卓。
历史哪有正反面?胜者为王败者寇罢了,但是小说不同,小说有自己的主题,也有自己的倾向,自然有正面和反面人物。
在诸葛亮丢失街亭之后,挥泪斩了马谡,第一次北伐就此失败,以蜀汉做正面描写的小说不得不迎来赵云之死,为了不让读者悲伤,这个极为重要的人物就简简单单的病故了,还有黄忠、马超,都死的极为简单,几乎没有细节。毕竟刘关张死的太惨了,马黄赵就简单点吧,考虑下读者的情绪。
研究有限,笔力有限,本篇也要进入尾声了,最后说两个《三国演义》里面死的最有意思的两个小人物,一个是在长坂坡被张飞一喝吓死的曹将夏侯杰,一个是诸葛亮北伐时两军对战前被骂死的王朗,电视剧对于这两个故事也有专门的刻画。
有意思的故事很多,实在佩服作者之才,有空的时候挖掘写别的主题写写吧。
今天是清明节,我们一同去给嗲嗲的父母扫墓了,中午一群亲戚聚餐,嗲嗲家 有兄弟姐妹七人,家族阵容很是庞大,不过交集却越来越少,这样子的聚会是我来这边五六年里第一次吧,虽然大部分人还是没有记住,仅在此简单记录一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