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叔说
kaishushuo
我们每天都会在后台收到大量用户的留言。
其中很大一部分用户,都在担心孩子的“坏毛病”,比如:易怒、拖拉、爱哭,甚至还有用户问我们“孩子太乖了,完全没有叛逆期怎么办?”
我觉得很奇怪,孩子有这些“毛病”,本身就令人心疼了,我们还外加责备?我认为家长们首先得先把“坏”和“孩子”分开,“坏”是附在了孩子的身上,而非孩子生产了这些问题,别把问题视为孩子的全部。
我们真正要关心的是:孩子一系列问题行为的背后,他们究竟想要表达什么?
作者| 花山
1
刚有老二那会儿,
我家老大有个屡教不改的坏毛病。
那就是——时不时地,他就搞出一些蛮大的响动,
或者玩得忘形,大声喊叫。
以前他从不这样。
每每这个时候,家里人就会赶紧上前制止:
小声点儿,别吵到妹妹!
但是没用。他的行为依然持续。
直到后来,我专门腾出时间,去跟他聊天,
陪他看书,带他出去玩儿……
他总算消停了。
他是故意要弄出噪音来吗?当然不是。
其实,他根本不懂得其中的逻辑,
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干,
但在他的潜意识里,他感受得到其中的微妙。
每当他制造出响动,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转向他。
那一刻,他得到了高度关注。
多好的结果!
他能用这样的方法让家人为自己忙碌。
他怎么舍得轻易停止呢?
只要他停下了,安静地待着,
就没人看见他了。
2
我一个朋友的女儿,11岁了。
朋友经常被班主任投诉说,
女儿不写作业还撒谎。
每一次接到班主任的电话,
忙碌在外的父亲都会急匆匆往家赶,
去对女儿进行一番批评教育。
如此反复。
其实,女孩是个聪明孩子。
她并非听不懂课堂上的内容,
作业也不是不会写,
可她总会隔段时间就“旧病复发”。
于是,老师又开始去教育她,
父亲又赶回来吼她。
这个孩子,她在做什么?
没错,她是在求关注。
只要不写作业,只要不好好学习,
就能得到老师额外的注意,
就能换回爸爸的陪伴。
虽然他们给的只是批评,甚至打骂。
但有关注,总好过没关注啊。
3
很多孩子反复犯错,制造混乱,
不过是在说这样两件事:
一是,爸爸妈妈,我需要安全感和归宿感,
我要你们看见我,爱我。
孩子对父母的这种依恋,
如果不能通过正常的方式获得满足,
他则可能会通过各种行为问题,
甚至通过疾病等方式去找补。
若我们不去了解、分辨孩子问题行为
背后的这个动机,
那再多的管教、打骂,都不可能奏效。
二是,孩子们反复出现的行为问题,
还可能在诉说另一个至关重要的需求,
那就是对自主权的渴求。
他们制造麻烦,是为了不顺从父母。
因为无法直接对父母说“不”,
就通过制造麻烦和混乱
来表达被压抑的愤怒和不满。
通过这些行为表达,
孩子们在对父母说这样一句话:
我要自主权和力量感,我想自己做决定,
并体验到:我行。
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寻求基本的满足感,
孩子宁愿受罚。
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一位年轻的妈妈发愁地跟我说,
她2岁半的小女孩特别爱玩垃圾桶。
为了阻止孩子,
妈妈讲过道理,打过小手,还罚坐过小板凳,
但都无法熄灭孩子对垃圾桶的热情。
小女孩第一次玩垃圾桶的时候,只是碰巧。
当时妈妈不在场。
孩子独自从垃圾桶中发现了有趣的东西,
心中满是欢喜。
等到妈妈发现,开始大叫着去阻拦,
原本很单纯地翻垃圾桶的行为,
在妈妈的阻拦中,变成了真正的问题。
首先,垃圾桶一下子成为了被禁止的对象,
于是它看起来就格外诱人。
其次,妈妈的意志和孩子的意志发生了对抗。
妈妈越说“你不可以”,
孩子越可能通过行为去表达:
“我要证明给你看,我可以。”
下一次,孩子一定还会尝试偷偷去翻垃圾桶。
孩子心存侥幸。
若偷翻了垃圾桶却没被妈妈发现,
还会有中奖般的愉悦感。
如果孩子再从垃圾桶里翻出了一样“宝贝”,
而妈妈追着孩子,
大呼小叫着想从孩子手里夺走那脏兮兮的东西,
这里会出现又一个新问题:
孩子发现让妈妈追着跑,比什么游戏都好玩。
这游戏能充分让孩子体验到胜利和成就。
类似这样的“亲子争斗”,几乎每个家庭都有。
如果处理不好,
可能会伤害到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尤其会伤到孩子。
4
在“亲子斗争”的过程中,
有能力说“不”的孩子,
往往会用攻击别人的方式去反抗,
比如处处跟父母对着干;
而不敢对父母说“不”的孩子,
则往往用攻击自己的方式去反抗,
比如自我放纵,自暴自弃,
消沉抑郁,甚至自杀。
孩子们最终都是要把掌控权拿回去的。
想避免这些不必要的亲子间的争斗和耗损,
父母需要有效地改变孩子的行为模式。
那么,如何做,孩子才不会和你“对着干”?
通过肢体语言告诉孩子“我爱你”
通过提供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
通过专注陪伴,通过肌肤接触,
比如亲亲抱抱,再或者通过语言等等,
去明确告诉孩子你爱他。
孩子最大的恐惧,就是不被爱,被抛弃。
不被父母爱与接纳的感觉,
会引发孩子的忧惧和愤怒。
愤怒则会导致孩子出现敌意的、报复性的行为。
比如,一个老爱欺负他人的小孩,
很可能是个总被父母冷漠、苛刻对待的小孩;
一个惯于偷窃的小孩,他偷的不是钱,
确切说是想要拿回本该给他的爱。
谨慎贴标签,尝试发现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
永远不要轻易给孩子定性。
切忌使用“你怎么总是这样……”
之类盖棺定论的句子。
努力去跟孩子的情感保持同步。
当孩子哭喊,不是抱怨他吵闹讨嫌,
而是看一看,他是否有恐惧,有悲伤;
当孩子发脾气,不是以暴制暴,
而是看一看,他是否有无助,有被不公平对待。
多在孩子面前使用这个句式:
“你很难过/伤心/生气……因为……”,
这样的表达,就是对孩子的最好关注与照见。
被看见、被理解的孩子,
便能感受到与你的联结。
体验到安全与归宿感,
他们便不再需要把精力放在无谓的折腾上。
当然,接纳孩子可以有各种情绪,
但需要对孩子的行为设限。
简单明了地告诉孩子,
什么是可以接受的行为,
什么是不可以被接受的。
因为我们要给孩子的,是爱,
但不是纵容和溺爱。
允许孩子说“不”
告诉孩子,如果他觉得害怕、不舒服,
或者想改变状况的时候,可以直接向父母说不。
这个允许,不仅可以显著减弱亲子间的张力,
还能给以孩子保护、爱惜自我的能力。
因为一个敢于对父母说“不”的孩子,
长大后才有能力对糟糕的、坏的事情说“不”。
比如孩子说不喜欢吃青菜,说不好吃,
那么我们会尊重他吗?
可能大部分父母会以“青菜有营养”为由,
逼孩子去吃吧。
这种情况下,你再去要求孩子或是和他讲道理,
是毫无作用的。
只有当孩子觉得可以相信自己的感受,
可以坚持自己的意愿时,
才可能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告诉你。
当然,允许孩子说“不”
并不意味着你始终要按照孩子的要求去做。
孩子能够说“不”,
也并不意味着他们什么都能够如愿以偿。
有些危险性的事情和一些原则性的事情,
该坚持还是要坚持。
说起来,养孩子很像放风筝。
风筝还没起飞的时候,你不能线长了;
起飞后,你不能线短了。
如果风筝飞着飞着遇到了问题,
你不能单纯责怪风筝。
最好看一看,你和风筝之间的关系力度
是不是没掌握好,
线的松紧是不是该调整了。
孩子的行为问题,
背后几乎都是关系问题。
手里握着的那根线,给了我们权力,
亦给了我们重任。
学做一个更具灵活性的智慧父母,
是一辈子的事。
曾经错了不要紧,只要在路上。
凯叔问
您家孩子有什么“坏毛病”?您是如何引导和帮助孩子改变他的行为模式的?欢迎给凯叔留言。
作者:花山,自媒体主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二孩妈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