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听了一个直播,听的时候很有感触,趁着还有些记忆,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第一,孩子的成就大于成绩,成就感第一重要,无论是学习好的孩子,害死学习不好的孩子,前进的动力都是成就感。有了成就感才有前进的欲望。
所以想想,似乎还是应该从擅长的科目做起,或者从不那么发怵的科目做起,去学习,去做作业,然后找到感觉之后,比如老师的作业给了一个“优”,或者上课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或者考试卷子分数还是可以的情况下,去分析这个科目自己学得好的原因,总结一下学习方法和经验,然后去攻克自己不擅长的科目。
只有有了擅长的,才能有勇气去啃不擅长的。如果都不擅长了,孩子的学习就缺乏动力或者失去动力了。
第二,所有最后不爱学习的孩子,主要是因为家长的管教的方法不当让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动力。由于家长孩子失去控制,是控制型家长,就会对孩子进行控制,出现了“非黑即白”的情况,比如绝对不可以玩电子产品,绝对不可以玩手机,一旦违背了就会引起家庭的矛盾。控制型家长多半是童年时代被严格管教和控制或者被过度溺爱,导致缺乏对关系的信任,出现了很强的控制欲,由于怕对情况失去控制从而去控制别人。
另外还有一种害怕冲突的家长,也是源于自己的童年被管教的过程,产生了害怕冲突的心理,为了避免冲突,就出现了对孩子的溺爱——如果不溺爱则会和孩子发生冲突,和伴侣发生冲突。子贤一直讲,所有和孩子的问题都是我们大人内心存在问题,有没有被疗愈的部分,现在“疗愈”这个词似乎被用坏了,但是我比较赞同子贤的意思,也就是我们对孩子的管理中的问题,多是我们自身长大的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伤痛,让我们“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把这些怕用在了管理我们自己的孩子身上,就会不停地朝错误的方向去。
子贤强调的教育是生命的教育,不是成绩的教育,把孩子当人,不能当机器,也就是多看见孩子,多感受孩子,多思考孩子的感受,孩子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要去思考。然后做出管理孩子的决定,而不是凭着自己的 感觉,自己的感受去管理孩子。
带孩子的过程出现的问题,多数与自己是有关系的,是自己有很多没有解决的课题,所以家长自己要学习,要内观自己,不是说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错,不要过多反省,过度承认自己的错误,实际上不一定是家长的错误造成的。但是家长要学会发现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本,而不是一味地觉得孩子有问题了,朝孩子生气或者发火,最后导致两败俱伤,孩子躺平。只有我们自己解决了自己的问题,才能通透地去面对孩子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到正确的途径,来促进孩子的成长。
在促进孩子成长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自己,不仅解决了自己很久没有解决的课题,同时,也发现自己的各方面关系可以变好了,无论是面对伴侣还是父母,我们都能谈热处理各种矛盾,这主要是我们学会了淡然处之,学会了换位思考,学会了不急不躁,学会了用智慧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任由自己情绪的随便发泄。当我们拥有了智慧,我们在父母伴侣面前会得到尊重,会让他们刮目相看,同时我们自己也变得充满自信,由于我们的学习,我们的内观,我们懂得了事物的规律和道理,就不容易着急,不容易生气,不容易委屈,不容易愤怒,这样的我们在面对关系的时候,不会让家人和孩子难受,不会把问题推到激烈的不能收拾的地步,让我们看起来自信而睿智,就可以带动伴侣、家人,带动孩子,让孩子服气,让孩子沉静,让我们在孩子面前保持了家长的威严,就可以起到家长能起的作用,而不会出现鸡飞狗跳的现象。
发生各种问题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孩子的问题,孩子怎么这样,孩子怎么那样,实际上我们应该想到的是孩子一定是受伤了,从问题的背后看到孩子的感受,我们要思考孩子哪里受到了伤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行为,充分的追根溯源,找到根源,然后去抚慰孩子,理解孩子,采取孩子能接受的做法。而不是停留在孩子这样那样的不好,去责备孩子不学好,不懂事。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