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营销4.0?
营销4.0以大数据、社群、价值观营销为基础,企业将营销的中心转移到如何与消费者积极互动、尊重消费者作为“主体”的价值观,让消费者更多地参与到营销价值的创造中来。在数字化连接的时代,洞察与满足这些连接点所代表的需求,帮助客户实现自我价值,就是营销4.0所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它是以价值观、连接、大数据、社区、新一代分析技术为基础所造就的。
--菲利普﹒科特勒
第一,营销,应该上升为CEO层面最重要的战略核心;第二,数字化时代的营销,与传统营销相比,是一种革命、是一种商业范式的转移,是诸多国家、企业及非盈利组织弯道超车的转折性机会。
营销1.0就是工业化时代以产品为中心的营销,解决企业如何实现更好的“交易”,功能诉求、差异化卖点成为帮助企业从产品到利润,实现马克思所言“惊险一跃”的核心。
营销2.0是以消费者为导向的营销,产品不仅需要有功能差异,企业更需要向消费者诉求情感与形象,因此这个阶段出现了大量以品牌为核心的公司。
营销3.0是以价值观驱动的营销,他把消费者从企业“捕捉的猎物”还原成“丰富的人”,是以人为本的营销。
营销4.0以大数据、社群、价值观营销为基础,企业将营销的中心转移到如何与消费者积极互动、尊重消费者作为“主体”的价值观,让消费者更多地参与到营销价值的创造中来。在数字化连接的时代,洞察与满足这些连接点所代表的需求,帮助客户实现自我价值,就是营销4.0所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它是以价值观、连接、大数据、社区、新一代分析技术为基础所造就的。
那么,为什么会有营销4.0呢?
科特勒提出了营销现状中的三个主要矛盾:
矛盾一、网络与实体互动必须并存。
网络与实体谁也恁不死谁,实际上两者关系是互相依存的。只有两者并存才能提供最好的顾客体验。主要原因是消费者与品牌的每一步接触都离不开这两者。来自网络的虚拟体验、评价体系、大数据分析,和来自现实的物流到达、产品体验、亲友意见都将影响消费者决策.整合网络与实体是品牌必须要面对的挑战。
矛盾二、顾客得到丰富的资讯,却无法专心。
主要影响顾客的决策因素来自三方面:媒体传播、品牌社群及亲友意见、顾客的固有认知和经验。问题是顾客越来越爱溜号。由于大量信息干扰,消费者的注意力已经从2000年的13秒,缩减到2013年的8秒(美国国家生物科技资讯中心数据)。而广告与销售话术都很难在30秒钟内说服顾客。所以消费者比以往更仰赖其他消费者及社交关系中的意见,甚至已经超越了自己的偏好和营销传播。
所以,营销传播必须要拥有WOW元素,才能让消费者觉得值得注意和推荐。品牌方必须在社群中制造品牌话题。也必须要培养忠诚拥护者,发动他们去影响新顾客。
矛盾三、负面宣传是必要之恶
品牌方永远无法讨好所有人。既然无法阻止撕逼,就用它来诱发反弹。品牌拥护一般由外在因素(询问、负面宣传)推动产生。自发拥护产生概率很小,只有死忠顾客才可能积极主动去推广。但是有个性的品牌永远会有贬低者。负面宣传不见得是坏事,如果没有负面宣传,正面拥护可能不会浮出台面。品牌厌恶者是必要之恶,如果没有他们,品牌对话会变得无聊且不吸引人。
从4P到4C,到5A模型
4P(产品、定价、通路、促销)是一个把消费者影响力排除在外的结构。在网络社群时代,营销组合已经进化成让更多顾客得以参与。4P应该重新定义为4C:共同创造(co-creation)、浮动定价(currency)、共同启动(communal activation)、对话(conversation)。如何理解4C呢?4C其实就是网络时代的4P。区别是从“产品”变成“共同创造产品”,从“定价”变成“浮动定价”,从“通路”变成“共同启动通路”,从单向的“促销”变成双向的“对话”。
5A模型
第一代(AIDA):广告+销售员模式。
注意(awareness)、兴趣(interest)、欲望(desire)、行动(action)。
第二代(4A):广告+销售员+客服中心模式。
认知(aware)、态度(attitude)、行动(act)、再次行动(act again)。
到了互联网时代,你的想法未必是你自己的想法。社群会包容各种声音,肯定的,批评的,狂热的等等。这些声音有利于顾客获得更全面的知识和经验,并影响你最终的决策。菲利普科特勒根据这些新的变化,把顾客体验路径从4A升级到5A。
第三代(5A):广告+客服+社群倡导模式。认知(aware)、诉求(appeal)、询问(ask)、行动(act)、倡导(advocate)。
由于把顾客的影响力考虑进来,第三代顾客体验路径的全过程很像一位女士面对追求者的反应。有偶遇、有直觉、有纠结、有行动,最后还会介绍给所有亲朋好友。我们可以按照这个过程和5个微信表情来强化记忆这5个阶段。
A1、认知阶段:我知道
接触点:其他人的介绍、无意中看到的广告、回忆过往的经验。这一阶段就像你在街上遇见心仪的异性,或者朋友介绍对象给单身的你。如果介绍的对象就是你在街上遇到过的那位,那简直太完美了。
A2、诉求阶段:我喜欢
接触点:受到品牌吸引、对广告诉求产生联想、产生长期记忆。近距离打量之后,你发现ta正是你一直梦想的那一款,各方面都很对你的口味。你甚至开始在心里想象未来两个人的生活了。心理学家又说了,都说异性相吸,同性相斥,其实异性之间如果相斥会更严重。因为人类会禁不住假想和对方生活的场景。所以说,品牌不要想着赢得所有人的心,有人吃你这一套,也有人见你就烦。脑白金天天挨骂,一样会有人买。
A3、询问阶段:我纠结
接触点:向朋友请教、上网看评价、联系客服、比价、在店内试用。第一印象不错,就可以单独约个饭,逛个街了。但是你知道,人无完人,货无极品。选择是痛苦的,选择同时意味着放弃。你开始纠结,你开始怀疑ta的承诺是不是真的。所以你一边拍拖、一边求助于过来人。消费者会在这个阶段开始大量搜索来自第三方的评价。
插一个小知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经济心理学家卡内曼教授认为,人的理性脑由于消耗能量过大,若不是生死攸关的问题,常常直接接受直觉的判断。所以在这个阶段很可能消费者即使看到负面信息,也会倾向于寻找更多正面信息来支持A2阶段的直觉。
A4、行动阶段:我要买
接触点:在实体商店或者电商购买、第一次使用、投诉问题、接受服务。好的坏的意见听了一大堆,主意还是要自己拿。在更多资讯的强化下,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豁出去了,就ta了,正式开始吧。于是消费者从购买,到使用产品或服务,开始一系列和品牌的互动。
A5、倡导阶段:我推荐
接触点:继续使用这个品牌、重复购买、向其他人推荐。选也选了,用也用了,如果不错的话怎么样?转正成为亲人,介绍给亲朋好友,长久在一起呗。
适当的A3,和大大的A5。也就是消费者对品牌有适度的好奇,但不会过于挑剔,刨根问底。在购买之后,热情不降反升,满意度很高,非常主动把品牌介绍给周围的人。
从这个完美的蝴蝶型理论可以看出:
1.传统营销启动顾客互动,互联网营销产生结果。 越到决策阶段,互联网营销的角色越重要。
2、重视传播中的大创意,在社群中培养忠诚推广者。
3、不抗拒贬低者,在社群中利用负面宣传引发正面拥护者浮出台面。
营销案例:拼多多 -倍受争议的互联网电商平台
拼多多的用户70%为女性,65%来自三四线城市,来自一线城市的用户仅有7.56%,与京东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一批用户对价格极其敏感,也愿意为了几块钱的折扣在自己的朋友圈里转发“低价拼团”的信息。拼多多的高速增长,与拼多多在微信体系内的社交裂变有很大的关系。
拼多多的典型的使用场景可能是这样的:一位三线城市的家庭妇女,在同学群或老乡群中,看到一个拼多多的拼团链接,9.9就可以购买一份她正好需要的抽纸、或炒锅、或别的什么不值得她花特别多钱买到的东西 、 熟人经济
淘宝模型:
拼多多模型:
阿里的增长主要驱动力其实来源于大量的运营活动,前期的代表是阿里铁军,帮助阿里谈下了大量的中小供应商。后期的代表就是双十一,通过自己的运营能力生生造出了一个节日。
但拼多多不是,作为一款电商类产品,拼多多的核心驱动因素,既不是如同淘宝那样靠大而全的商品供给,也不是如唯品会等靠在某一垂直领域的深耕实现,而是依靠产品功能的独特性,驱动产品的增长。这也是拼多多与大多数电商产品的不同之处。
而这种独特性,具体来看又有哪些呐?
首先,拼团的游戏化设计,或者说基于不确定性进行的功能设计,是吸引和驱动用户加入的重要原因之一。你不知道拼团能否成功,你也不知道拼团什么时候成功,但是,你知道一旦成功就能够获得很大的收益,这个时候你会有很大的兴趣持续参与其中。
另一方面,社交关系带来的信任背书也是重要的原因。通过社交关系链进行分享最大的好处就是,用户建立信任的成本非常低,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仍旧以熟人关系为主的社会结构下,社交关系的驱动就显得更加重要。这两点,可能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拼多多产品功能上的价值。
起企业成功的机会可能有这样几种:
1,能否通过技术和产品,挖掘出过去从没有的需求。移动互联网就是最典型的案例,我们今天用手机玩游戏,看直播,很多都是过去没有的需求,因为有了技术的变革,我们新的需求被挖掘出来,进而可以实现。
2,能否通过产品或流程上的优化,用更高效的方式,把一个过去成本极高的问题,用非常低的产品实现。典型代表如百度,过去搜集和获取信息的成本极高,但是搜索引擎的出现,使得信息的获取成本被无限降低,因此能够得以发展壮大。
3,能够将一个过去利润极高且市场很大的产品,用极低的利润实现,并且在过程中获取流量。小米就是个中翘楚,小米之前,手机行业市场很大,但是,产品单价极高,而随着小米手机的出现,使得手机市场整体利润率下降,但是产品质量反而提高的,这是小米早期发展红利的重要来源。
笔者认为,拼多多在理论上实践了菲利普﹒科特勒的完美的5A营销模型,实现爆发式增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