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钢老师第三季的精英日课中推荐过这本《模型思维》,作者是斯科特·佩奇。
万维钢老师在课程里,把这本书的精华快速讲透一遍,我听过所有音频,为了加深理解,我还是打算读一读这本书,结合自己的工作,结合自己的实践,来跟大家一起分享这本书。
查理芒格曾经说,想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你必须要有多个思维模型,而且你必须将无论是间接的还是直接的,都放到这些模型的网络中。
本书开篇进行了提问,“如何做一个多模型思考者”
我们总会出错,我们经常犯明知故犯。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还是停留在解决步骤上,并没有深入到思维模型中去。
就好像只知道摸着石头过河,却不知道这条河的由来。
解决沟通问题,我们会想到非暴力沟通,如何制定计划,就会想到PDCA模型,那么这些工具,他们来源于哪里,我们却没有人探寻了。
多模型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1.运用这种思维方式你就能更好的解决和理解复杂现象;
2.更好的推理你所面临问题的内容;
3.越复杂的问题,我们在理解的时候就越要用不同的思维模型。
导入人才素质模型,经常会用到冰山理论,理论本身是一种意识和潜意识的应用,冰山下面那些不易察觉的部分,我们就要用模型的构建来代替了,不仅仅是把复杂的问题抽象话这么简单,还要通过模型测算出每个岗位的贡献值,这就需要一定的模型去处理当前的任务,不然在企业里面没有办法,找到匹配的人才,=我们就算找到了合适匹配的人才,也不一定知道他们的升迁和成长路径是怎样。
我突然发现手机的信号上面有5个点了,据说这是代表5g时代的来临,当今这个大数据时代,讨论思维模型就容易让人接受,因为现在的数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涌现。
应用思维模型要考虑各个因素在思维模型中的变化,系统性是不是越复杂的问题越需要去模型化,把它们变成数字化呢?
上周五,公司也刚开过会,对于数据化大时代来临,我们也要做好工厂自动化的转变,我想这跟我们运用模型思维是离不开的,不仅仅你的战略要落地,你的经营方向要持续,还要达成一致,达成共识,才能推进我们工厂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方针政策。
书中也举出所有的模型都有三个共同的特征:
第一是他们都有简化,除掉不必要的细节,抽象掉若干现实中的因素,或者需要从头创造。
第二是他们都是形式化的,都要给出精确的定义模型,通常需要使用数学公式,而不是文字模型,可以将信息表示成为世界状态的概率分布,也可以讲偏好,表示为各备选项之间的排序。
第三。模型特征是所有的模型都可能是错误的,因为他们忽略了细节,简化了所有的实际场景,通过实时考虑多个模型,我们可以实现多个可能的交叉,从而克服单个模型以严格而导致的狭隘性。
思维模型,正如构建小说的大纲,小说不仅仅是大纲,大纲也不仅仅是小说,还要增加细节描述,这就相当于你盖房子一样,只有了基础还不行,还需要装修,软装和硬装,才能够成为把房子称之为房子。
正如成甲老师在《好好学习》中阐述的那样,他把智慧知识进行了一个分布,本书里面也同样谈到了内容数据,信息和知识他们的结构都是底层的,只有再往上一层智慧层面,这才是我们想要学习和思考的意义,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我们要去掌握数据,筛选信息,然后践行你的知识,最后最终的目的是获得智慧。
这本书是阅读性和深度讨论之间做了权衡的,有些内容我们看不懂,有些内容我们可以找资料,甚至有些内容我们可以通过实践习得构建模型,这不是一项以观察为目的的活动,而是要刻意练习,在建模中运用数学和逻辑分析,扮演着专家和教练的角色,我们才会纠正我们的缺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