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说,当编辑以来,最是纠结的一件事就是——
想书名!
很多书,前后得在文档里列出不下几十个书名,薅断不知多少头发,最后定下来时,多半是两个结局,第一个结局是不甘不愿,却如释重负——这书名似乎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但已穷尽脑细胞;第二个则是一阵狂喜,哇,就是它了!
《回乡下》这本书,就是第二种情况了。
2018年年初,我们收到图画书作者弯弯发来的名为《看望爷爷奶奶》的图画书初稿。看到书名,看到扉页,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一个孩子跟着父母看望祖辈的故事,是一个关于亲情与团聚的故事。看着看着,我发现,不对,我可能弄错了,读到后面,才发现看望爷爷奶奶是真,但爷爷奶奶其实已经过世,所以这实际上是一个关于扫墓的故事。
作品儿童化的叙事及巧妙设置的悬念,一下子打动了我们。
但是,在书稿打磨过程中,书名一度成了我们最焦虑的事情。“看望爷爷奶奶”,其实非常契合作品的儿童视角,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悬念感保持的一个原因,但同时也让作品的重心有一定的偏移,让读者以为这是一本生活化的、情感化的作品,与作品想要传递的内涵并不相符。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到处征集书名,达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社里的编辑,认识的朋友,熟悉的专家,见一个问一个,没见到的嘛,还要在微信上骚扰下。征集来的名字,有的过于直白,会破坏作品的悬念,有的过于宏大,与作品的儿童视角及温暖、清新的氛围不符。
直到书稿基本定稿,书名还是没想出来,书也迟迟没能下厂。2019年3月里的一天,我们见到了著名的阅读推广人阿甲老师。针对这本书,我们聊了很久,当时阿甲老师说,在他的家乡,扫墓也叫拜山,由此联想到回乡拜山,书名可以考虑叫《回乡下》。我们一听,忍不住拍案叫绝。
记得有位名人说过,我们每个人都是乡下人。乡下,是我们每个人的根,乡下也往往关联着我们的乡愁与思念。从过去来看,乡下是我们的来处,城市是去处;从当下的一瞬来看,乡下是去处,城市是来处,一个“回”充分展现了我们来历与处境的复杂。“回乡下”,既是回去扫墓,也是回去与家人团聚,还是回去寻根,与作品想要传递的多重意义多么契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