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成为快速识人的高手》之将自我批判转向客体的防御。
将自我批评转向客体,在《心灵面具》一书中的定义,就是你批评他人,而不是训斥自己。你感到内疚和自责,但你却批评其他的东西或其他人。(小时候,被父母指责、否定的太多了,成年后,就容易这样。小时候被否定的太多了,成年后,就容易否定自己,但是,否定自己又很痛苦,所以又转向否定指责别人。)
宋老师翻译:潜意识里,知道自己对某一件事负有责任,内心是自责的,但缺乏内省和内控的能力,所以,选择通过外控(推卸责任)来缓解自己的压力。(把关注点放在了人上,而不是事上,这是错误的。)
与投射性指责不同,投射性指责是你对生活有期待,比如,你希望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的,但是,你看到家里不干净,本来你应该去收拾的,但是,你又没有这个能力,你做不到。所以,你就转去指责别人懒。而将自我批判转向客体的防御是你对某事负有责任,你内疚,但是内疚又太痛苦了,受不了,所以,你转去批评别人。两者相同的一点就是:你自己不好,你却说别人不好。
案例一:某中年女士,孩子初二,因为年初疫情,丈夫被隔离在单位不能回家,她领着儿子居家上网课。孩子经常趁课间休息或者午休,课后,偷偷上网打游戏,她担心孩子因此会影响学习,为此,跟孩子多次发生冲突,甚至肢体冲突。导致孩子情绪波动大,与妈妈对抗,不听课不写作业。期末考试成绩大幅下降。
导致这位妈妈,每当意识到自己做错了,要承担责任的时候,万分恐惧,预感到要被嫌弃,要被批判。只要把责任推出去,不批判自己而是批判别人,这样心里好受一些,安全一些。(宝宝这位妈妈,抱抱当年被父母批判的那个无助的孩子。)
于是,隔离结束后,爸爸回家,妈妈对爸爸是各种指责:那天不让你去单位,非要去,你看被弄去隔离了吧。孩子你也不管,家里一切都扔给我,你知道我多累吗?现在成绩直线下滑,都怪你。
本来丈夫被隔离刚结束,蓬头垢面地回到家,又看到妻子这突如其来的责骂,又烦又累,一起之下,摔门而去:这日子没法过了,不过了,离婚。
丈夫走后,儿子在家揭竿而起,我爸要跟你离婚,我也走,我跟我爸过去。只留下妻子孤零零地一个人在家发呆。
分析妻子的原生家庭:经常被父母指责打骂。导致妻子的心理就固着在童年的阶段。妻子的心理就是一个小孩。
正确的做法:
1、处理童年创伤,把被父母批判时,心中的委屈、愤怒通通释放出来。
2、回到那个时刻,把内心深处渴望父母怎么做,写出来。
3、你对父母的渴望,就是你今天应该做的。
4、从今以后,不怕犯错,“知错就改,方是人上人”。
5、从今以后,内省+内控。
6、别人做错了,自责的时候,我们不批判别人,反而安慰和鼓励,那个人就会变得越来越敢于承担,比如爱人、孩子、下属(对白领和蓝领的管理方法不同,对白领人本主义,对蓝领行为主义,也就是奖惩)。
补:童年所缺的爱。通过善解人意,发现周围的人对你越来越关心你。听灵性音乐,唤起心中的爱的能力。
泄:写童年创伤信,把心中的委屈都写出来。
思考:被老师叫家长,回来后打骂孩子的行为,是什么防御?是自我批判转向客体的防御。
深受家长欢迎的“负责人”的老师,通常是有“经验”的、严厉的老师,对这种老师的喜爱背后的动机是什么?
这里的“经验”是不是教学经验,而是管理孩子的经验。如果给孩子找到这样的老师,家长的好处是家长省心了,可以不劳而获了。这也是家长不愿意承担责任的表现。家长一定要为自己孩子的成长承担责任,不要把责任都寄希望于老师,这样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