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断舍离”话题热度一直都很高。每次一想到“断舍离”,相信很多人就会想着扔掉一些不必要的东西,重新出发。
每当这时不少人会发现,自己买了好多贵且没用的东西。
扔吧,毕竟是花钱买的,没用几次,舍不得。
想放到闲置交易app上,发现大家都在卖,半价都定高了。
01不合身的衣物
相信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商场遇到一件特别喜欢的衣服,即使没有自己的码数,还是咬牙买了下来。
理由也特别简单:激励自己减肥。
但最终,那些衣服的结果都大同小异:安静地躺在衣柜里,再也没被拿出来过。
甚至,还会在你每次打开衣柜的时候提醒你:看,你减肥又失败了,真没毅力啊。
花了钱,不仅没享受到应有的快乐,反而还平添了焦虑感。
02“买了等于用了”的落灰产品
当代人购物,常常会说一句话:买了等于用了。
听起来确实是个安慰自己的好理由。
但实际上,这种不恰当的购物理念,也可能会让人陷入情绪内耗。
为了刺激自己减肥、锻炼,于是买了很多健身器械,结果呢?
瑜伽垫被放在房间的角落里,和蒙尘的哑铃作伴。
“欢迎来到你的新家瑜伽垫~”
“唔…主人会常常使用我们吗?”
HA HA HHHHHHHA!
跑步机,买前幻想自己是健身达人。
买后成了高端晾衣架衣架。
有段时间直播带货,家用美容仪器一下成了热门产品。
好像你没个仪器,就落后于人,30岁以后看起来就会比同龄人老了一轮。
在处处都是种草的大环境下,我们更应该警惕这种“焦虑”。
没有阅读习惯的人,因为别人都在用,就买了电子阅读器。
买前便携图书馆,买后盖泡面神器。
原本不喜欢玩游戏的人,因为全民都在钓鱼和种大头菜,买了游戏机。
消费主义越是盛行,我们越是要学会分清楚真需求和伪需求。
用“买了等于用了”的确可以安慰自己几次,但当屋子里被这些不用的东西填满,真的还能熟视无睹地继续买下去吗?
03各大商场、网站上的打折商品
这几年购物节越来越多,折扣方式五花八门,全场X折、买三免一、满多少减多少……
这种时候,人特别容易陷入思维误区,做一些错误决定:
因为便宜买一些根本用不上的东西,囤了一堆到过期都没打开过的东西。
商品包括但不限于,衣服、护肤品、化妆品、鞋子……
有的人甚至买过打折的自行车,觉得可以骑去散步。
结果自行车没骑出去过,还占了不少地方。尝试过卖,结果买家都在压价。
这些经历,我想大多数人都经历过。做这些决定的时候,大家都稍微带着些冲动。
会后悔,但又因为觉得“亏”而舍不得放弃这些无用物品。
然而,所谓的“断舍离”,其实不是从扔掉那些不必要的东西开始,而是不买无用的物品。
当你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就会自然而然地开始做减法。
可以购物,但不能被物欲所控制。
最让人满意的消费,永远是那些能够提高生活质量、并且可以保值的东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