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在农村,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并没有享受父母的娇生惯养。他们对姐姐、哥哥严加管教,对我的要求也不低。
由于父亲是当地手艺不错的木匠,走村串户,见多识广,他对我们几个孩子的要求比当时一般的农民家庭要严格得多。别的不说,单从吃饭这件事上说,我家就有很多规矩。
当时,每天的一日三餐都由母亲负责做。别看家常便饭,要让家中的老老少少都满意不是一件容易事。母亲把饭做好后,只要我在家,我就会帮母亲把奶奶的饭先端到她的屋里去。我每次把饭端到奶奶屋里去时,总能得到她的夸奖,除口头夸奖外,有时还会有一块糖、半根麻花的物质奖励。奶奶的奖励使我更多了几分细心,每次给奶奶送饭,我都格外精心,米饭要挑软一些的,菜要选清淡点的。
而母亲做饭每顿都要做一份清淡的素菜。做好饭菜后,她先让孩子或者自己给奶奶送去,然后等父亲回来再一起吃饭。这是我家雷打不动的规矩。而父亲在饭桌前落座后,第一件事就会问我奶奶的吃饭情况,随后才开始动筷子。他动了筷子之后,我们姐弟几个才可以端起饭碗。
一家人在一块吃饭,虽然不是正襟危坐,但规矩还是有的。比如,好吃的我若站起来伸长胳膊去夹远处的菜,会被父亲斥责,这时需要把想吃的菜告诉大人,在大人的帮助下达到目的;好玩的哥哥每次急匆匆地吃完饭后,重重地把碗筷搁在饭桌上也是不允许的;而姐姐是做得最好的,她碗里的饭总是吃得干干净净,一粒剩米都没有。她总是在父亲吃完后才起身收拾大家的碗筷。这种习惯延续几十年,直到现在我们过年回家也还是这样。
虽然饭桌上的规矩多,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的氛围非常温馨。父母对我们几个孩子各种关切的询问、姐姐哥哥总把我爱吃的留给我,我不断地讲笑话让他们哈哈大笑……家人的温情有时比美味的饭菜都受用。
父亲在生活细节上对我们的严格要求,不仅局限在家里,出门也是一样。记得上中学时,我和父亲去我就读的中学拜访本村的一位中学老师,我们和这位老师同宗族而不同辈分,因为平时在学校我没少麻烦他,因此父亲会隔段时间带点土特产去拜访他,以示感谢。每次去,他都要留我和父亲吃饭。
有一回在这个老师家吃饭,不知道为什么,一碗米我吃了大半碗就不想吃了,于是放下筷子。父亲看到后没说什么,只是随即拿过我的饭碗放在嘴边,用筷子扒拉了几下,几口就将剩米吃完了。在那种场合,看到父亲这样做,已是少年的我相当不自在。
离开老师家后,一路上我一句话也不说,倒是父亲先开了口。他说,不管走到哪里,好习惯必须坚持。比如刚才,他发现我碗里剩下了一些米饭,可能是我无意留下的,但他及时发现并吃掉,不仅不会伤面子,反而会给别人留下了节俭的好印象。父亲说得非常坦诚、自然,让当时虚荣的我心里沉甸甸的。
在经历过世事后,回想起父亲对子女的教育,我才发现在原生家庭熏陶出来的好习惯,在踏上社会后会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我们只有在生活细节上被他人接受,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机会,从而进一步前进和发展。我在参加工作后,和领导、同事聚餐,吃饭时的举止就得到了上上下下的不少夸赞和好评,为自己事业的顺利发展打下了基础。这都要感谢早年父母的教育啊。当年的我怎么会想到,普普通通的一碗饭里却蕴含着许多做人的道理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