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一起做到公益平台“月读《传习录》”作业
传习录作业第七天——成圣之路(纯天理去人欲)

传习录作业第七天——成圣之路(纯天理去人欲)

作者: 虚谷1 | 来源:发表于2017-07-27 23:03 被阅读0次

先生曰: “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犹精金之所以为精,但以其成色足而无铜铅之杂也。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然圣人之才力,亦有大小不同,犹金之分两有轻重。尧、舜犹万镒,文王、孔子犹九千镒,禹、汤、武王犹七八千镒,伯夷、伊尹犹四五千镒。才力不同,而纯乎天理则同,皆可谓之圣人,犹分两虽不同,而足色则同,皆可谓之精金。以五千镒者而入于万镒之中,其足色同也;以夷、尹而厕之尧、孔之间,其纯乎天理同也。盖所以为精金者,在足色而不在分两,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犹一两之金,此之万镒,分两虽悬绝,而其到足色处,可以无愧。故曰‘人皆可以为尧、舜’者以此。学者圣人,不过是去人欲而存天理耳。犹炼金而求其足色,金之成色所争不多,则锻炼之工省而功易成,成色愈下,则锻炼愈难。人之气质清浊粹驳,有中人以上、中人以下,其于道有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其下者必须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及其成功则一。后世不知作圣之本是纯乎天理,却专去知识、才能上求圣人,以为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须是将圣人许多知识、才能逐一理会始得;故不务去天理上着工夫,徒弊精竭力,从册子上钻研、名物上考索、形迹上比拟;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正如见人有万镒精金,不务锻炼成色,求无愧于彼之精纯,而乃妄希分两,务同彼之万镒,锡、铅、铜,铁杂然而投,分两愈增而成色愈下,既其梢末,无复有金矣!”

  这段话是王阳明回答弟子有关成为圣人的问题。儒家有一种说法,叫“人皆可以为尧舜“。意思是人通过学习,最终都可以成为圣人。可是弟子就问了,伊尹,伯夷和孔子之间的才能终究是不同的,怎么能都叫圣人呢?

  王阳明用了金子的分两和成色来回答这个问题,他说:"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然圣人之才力,亦有大小不同,犹金之分两有轻重。"成色很足的金子叫做精金。然而精金品质虽然相同,但不同的精金分两是不同的,有万斤的,也有五六千斤的。如同穷尽天理的圣人,虽然才能有大小,但他们的才能就如同精金的成色一般,是没有半点掺假的,所以,伯夷,伊尹和孔子都可以被叫做圣人。

  当然,王阳明这里圣人的标准是要”纯乎天理“,关于这点,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说法。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古代的东西,早就落后于时代潮流了。好吧,我们换一个说法,把圣人换成人才。把标准从”纯乎天理“换成核心竞争力。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说,人才的标准是要有核心竞争力。我想这样大家就没有异议了吧。

  锻造一块精金,要经过千锤百炼。要拥有核心竞争力,同样要经过不断的磨练。虽然现在我还不知道如何才能把自己锻炼成一块精金。不过,我想,多听,多看,多思考,多做应该是一条比较正确的道路。在学习中,在生活上,要多听多看,多听别人说,自己多观察,多读书,然后,自己还要多思考,得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再把自己的观点用到自己平时的生活中去(又是王阳明的观点,知行合一)。这样反复的循环,不断的坚持,应该就会给自己带来质的变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习录作业第七天——成圣之路(纯天理去人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nwt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