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牛刀小试——心理一角探秘

牛刀小试——心理一角探秘

作者: 苗尔平 | 来源:发表于2019-03-07 10:17 被阅读0次

    什么是心理?

    教科书上说“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脑的机能”说的是‘’脑是心理的载体”、是”心理的生理约束”。

    为什么这么说呢?很早以前,人们以为心与脑是一回事,为了证明这一点,研究人员与被判了死刑即将上断头台的一些人(异教徒)达成协议,身手异处的刹那,如果听到研究人员说到单数,就眨一下眼睛,数双数,就眨两下眼睛。结果,断头30秒内,这些异教徒做到了。反过来证明了脑跟心理是两码事,‘’脑是心理的载体”。

    接下来,再看“心理是对现实的反映”。是如何反映呢?是对现实的真实再现?不不,心理“有扭曲现实的功能”。也就是说在“反映”现实过程中会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罗森塔尔

    一,首先,我们解读“基因是心理的初始参数”这句话,打个比方,生男生女是有什么决定的?对,是由染色体,就是基因,它影响的是生理特征。那么基因在心理方面有哪些影响呢?它会影响人的“基本气质、恐惧倾向以及特定的行为模式。”例如,有的婴儿活泼,有的婴儿腼腆。更极端的例子,比如严重的精神分裂症、阿尔茨海默病,专家预测,受多种基因影响。当然,这似乎是生理遗传,可是不要忘了,从历史的角度看,许多疾病与健康并没有截然分界线,它其实是一个连续谱。心理问题更是如此,因而,后现代心理学理论说:心理是建构,心理是整个社会的建构。

    二,因而,“心理有扭曲现实的功能”。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盲人摸象,有的说大象是一根木柱子,有的说像簸萁,有的说像蒲扇……,其实,这种以偏概全的思维模式就是对大象形象的扭曲。关于“扭曲”现实,不同角度各有着非常生动的解读:心里有什么,眼里看到什么—宗教的解读;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苏东坡与佛印和尚的对话:一次,苏东坡与佛印和尚林中打坐,日移竹影,一片寂然,久之,佛印到:“观君之坐,酷似佛。”苏东坡窃喜,看到佛印褐色袈裟逶迤于地,道:“上人坐姿,活像牛粪。”佛印和尚微笑不答。苏东坡心想这会让佛印吃了一闷,暗自得意,回家禁不住告诉苏小妹,不料苏小妹聪颖过人,嘿嘿言到:“兄长你输了”,苏东坡惊诧,苏小妹接着说:“佛印以佛心观你,你现佛像,而你看佛印却似一堆牛粪,可是你的境界使然?”

    哲学家说“存在就是被感知”。张三说李四坏话,没听到之前,不生气,听到了,自然生气,因此,明智之人往往不生说者的气,而生传话者的气,你让我生气,你用意何在?

    前些年社会上有个广泛流传的故事,“这条小鱼在乎”: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男人在海边散步,注意到,在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它们被困在浅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虽然近在咫尺。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的。

    男人继续朝前走着。他忽然看见前面有一个小男孩,走得很慢,而且不停地在每一个水洼旁弯下腰去——他在捡起水洼里的小鱼,并且用力把它们扔回大海。这个男人停下来,注视着这个小男孩,看他拯救着小鱼们的生命。

    终于,这个男人忍不住走过去:“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

    “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

    “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

    “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拾起一条鱼扔进大海。“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同是暴风雨后的一片沙滩,小男孩感知到的什么,是那位男人没有感知到的?

    如今朋友圈经常转发“众筹”救人信息,因为太多,我们是不是有选择得打开?因为自己知道,一旦点开,往往会或多或少会解囊相助。心有余力不足的时候,选择“屏蔽”,不去感知,权且不存在,心就不受扰动。

    牛刀小试——心理一角探秘

    三,科学的“图式”理论这样说:所看到的,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心理学上称‘’自我实现的预言”、‘’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这一研究起源于一则神话故事:古希腊有一位国王皮格马利翁,是一位有名的雕塑家,他用象牙精心雕塑了一位美丽可爱的少女,并深深爱上了她,他真诚地希望这位少女都成为他的妻子,于是每天凝视她、亲吻她、抚摸她,并祈求女神赋予雕像生命,最终他的希望成真,雕像活了过来,成为他的妻子。受这一神话的启发,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了一项研究,他对一所学校的学生进行“发展测验”后列出了一张名单,告诉老师们这些学生都极具潜质。八个月后,他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复试,惊喜地发现,名单上的学生成绩进步很快,性格更为开朗,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也比以前融洽了很多。事实上,当初提供的学生名单完全是随机抽取的,这些学生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进步,是因为老师们对这些学生充满了期待,而学生们也真的成为老师们希望的样子。

    生活中,常常听到有些妈妈说起孩子的优点,滔滔不绝,如数家珍,这种家庭环境养育的孩子人格是健全的,长大无论处于社会什么阶层,发展都不会差到哪里去。相反,有些妈妈说起孩子满口的差评,从心理学上讲,这其实是一种诅咒。是危言耸听么?不,这样说如果你不能理解,如果说木炭与价值连城的钻石化学成分都是碳元素,能理解么?

    最后来看文学的诗意表达: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此,黑格尔的话能给我们很多启示。“假如你不缺少发现美的眼光,那么,你在每个人、每件事物上,都可以发现美,在受到美的吸引的同时,感受到很大的快乐。”

    生活中,当我们看别人不顺眼,当心,很可能是自己内心对自己那部分不接受的投射。一个人、一个家庭、社会、宇宙,都存在“两级”,中医说“阴阳”,同俗说正反两面。积极心态的人,看到的是阳光、向上一面,心理有问题的人只看到的世界是灰蒙蒙的。这部分人是心理咨询师工作的内容。心理咨询不是消灭症状,而是激发求助者的潜能,“积极关注”,使其能够以哲学的态度对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那就是“破执”,接受不确定性。

    四,最终,心理归于社会。这句话意思是说“不存在独立于群体和社会之外的个体,也不存在不受社会和群体影响的心理。”。心理是社会的“建构”。

    多少年过去了,有个经历至今让我记忆尤新:一位来自东北的朋友,在争执一件事情时,我顺口说“真是讨厌”,结果这位朋友当场恼羞成怒,不欢而算,我却抱怨他小题大做。事后交流得知,“讨厌”在他们东北人眼里跟“不要脸”等同。从那以后,我对使用“讨厌”这个词,格外小心。一个词,每个人眼里赋予了不同意义,是什么导致的呢?社会中的文化。

    大家看出没有?我其实是解读了心理学的四大公理,即:

    1,基因是心理的初始参数

    2,大脑是心理的载体

    3,心理有扭曲现实的功能

    4,心理最终归于社会。

    我说明白了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牛刀小试——心理一角探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nxx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