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诗经《陈风·东门之池》:两情相悦,情投意合,是为知心

诗经《陈风·东门之池》:两情相悦,情投意合,是为知心

作者: 沉默之金 | 来源:发表于2019-01-08 00:02 被阅读0次

    一直喜欢木心先生的《从前慢》: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每次吟起这首诗,仿佛觉得周围的世界都安静了,没有繁华喧嚣,没有争名夺利。爱情也一样,简简单单,清清白白,清如许,纯如水,可以歌,可以吟,就像这首《东门之池》:

    东门之池

    (陈风)

      东门之池,

      可以沤(òu)麻。

      彼美淑姬(jī),

      可与晤(wù)歌。

      东门之池,

      可以沤纻(zhù)。

      彼美淑姬,

      可与晤语。

      东门之池,

      可以沤菅(jiān)。

      彼美淑姬,

      可与晤言。

    这是一首描写在东门外护城河中浸麻的劳动中,一个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进而大胆追求至两情相悦的场景。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句式相似。首章唱道:

    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以晤歌。

    池:护城河。

    沤(òu):长时间用水浸泡。纺麻之前先用水将其泡软,才能剥下麻皮,用以织麻布。 淑:善,美。一作“叔”,指排行第三。

    姬:《正义》:“美女而谓之姬者,以黄帝姓姬,炎帝姓姜,二姓之后,子孙昌盛,齐家之女,美者尤多,遂以姬、姜为妇人之美称。”

    晤(wù)歌:用歌声互相唱和,即对歌。

    东门外面护城池,可以用作沤麻塘。

    美丽善良的姑娘啊,可以和她相对唱。

    诗以浸泡麻起兴,沤麻是春秋前后很长历史时期农村主要劳动内容之一。

    麻和纻经过处理后,是古代百姓衣服的主要原料。但是这一过程相当艰苦,浸泡的麻要经过捞出、揉洗、剥离等工序,才能得到比较长而耐磨的纤维,再由心灵手巧的女子将一丝一缕的麻丝,搓绳织布,裁成衣裳。

    在东门的护城河畔,劳动中的人们在歌唱,这里点明爱情发生的地点和起因。

    美丽的姑娘在忙着浸麻,小伙子想方设法凑近攀谈,麻需要浸泡才可变软变韧,感情亦然。两人试探性相“晤”,用歌声互相唱和。

    试想,青年男女们站在河的两岸,一边劳动,一边热闹地对歌,这个场景不知引起了多少人对青春岁月的回忆和向往。

    两情相悦,情投意合,爱情的火花悸动,燃烧。

    东门之池,可以沤苎。彼美淑姬,可以晤语。

    东门之池,可以沤菅。彼美淑姬,可以晤言。

    二、三章只换了几个字,先是沤的对象由“麻”换作“纻(zhù)”和“菅草”;后是晤的形式由“歌”变成了“语”和“言”,这说明随着劳动过程的延续,爱情的温度也在悄悄地提升。

    纻(zhù):同“苎”,苎麻。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皮含纤维质,可做绳,可织布。

    菅(jiān):菅草。芦荻一类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茎浸渍剥取后可以编草鞋。

    晤语:对话、聊天。

    东门外面护城池,可以用作沤纻塘。

    美丽善良的姑娘啊,可以聊天话家常。

    东门外面护城池,可以用作浸纻塘。

    美丽善良的姑娘啊,可以和她诉衷肠。

    爱情的种子,在歌声里慢慢生根,发芽。

    从“晤歌”、“晤语”到“晤言”,在并不是简单的换词,而是有着合情合理的意思。

    对歌,说明两人初相识,彼此有好感,用歌相互试探;聊天,说明两人有了共同的话题,谈得来,可以进一步沟通;谈心,这是两个人深层次的交流,言为心声,是为知心。

    好的爱情,总是要经得起磨砺和考验的,如那池中之麻、之纻,历经重重淬炼方可”韧如丝“;而寻找和确定生命中那个对的人也是如此,相互了解,慢慢喜欢,才 “可与晤歌”、“可与晤语”、“ 可与晤言”,直至相托终生。

    人生得一知己,夫复何求?单纯如斯,纯净如斯。

    这首诗没有平整的音律,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惊天动地的感情,只是两个普通的男女,甚至没有故事,只是截取了生活中的几个场景,几个平常人生活中的常见场景,带着纯纯的生活气息,比现在快节奏、快餐式的爱情,多了一点点地质朴和简单,却感觉亲切、温暖和踏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经《陈风·东门之池》:两情相悦,情投意合,是为知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nym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