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读书想法
社交的质量与敏感

社交的质量与敏感

作者: 千白莫 | 来源:发表于2022-07-14 09:18 被阅读0次

一瞥日历,有了今天的话题,上写:“大量的公众调查表明,决定孤独感的并非人际交往的数量,而是质量。”来自于克里南伯格的《单身社会》。单身好理解,社会也不太难,但放在一起便是社会学范畴了。我常常说自己没有朋友,其实是在说没有有质量的朋友。城市生活对于高敏感人群并不是太友好,并且还一直在宣传所谓的钝感力。敏感与否就像同性恋,它是客观存在,不因人为刻意视而不见或“改正”就真的不见或能改掉,也不因为多注意其反面便会如想象的那样慢慢消失。敏感是个天生客观存在的生理现象,它不太符合时下社会的总体要求。而人际交往的质量便是对高敏感人群的有效帮扶。然而我并没有有质量的朋友。 我想到了一个英文单词ambition,中文译为野心或雄心,但中文的这个意思带有中国人都能明白的倾向性,而英文的ambition其实是个中性词。

但在此需要说明几点。没有朋友的说法很容易被人误解成鄙视链式对低等人的蔑视,事实并非如此,反而非高敏感人群在今天的社会下是种优势,他们不会把更多精力消耗在个人内心思想和感受上,这样会现在社会中更加游刃有余(还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所以这并不是一个情绪性说法,这更是个弱势的人群。因为个人不是标准,这是一句中性的描述,只是个人没找到符合自己的友谊而已,并不代表其他人是差的,更谈不上以傲慢的情绪说自己没有朋友。

不过,如萨特和加缪式的友谊并非常见,尽管他们最终分道扬镳了。我的下策是尽可能得理解和讲道理。多阅读的好处之一是尽可能在理论层面知道更多的事情,毕竟渺小的个人无法经历更多。下一步是多思考,思考能够帮助理解,帮助自己把所知道的事情、知识以说理的方式联系起来。讲道理,虽然是下下策,毕竟说服自己不那么容易,但也好过窘迫的别扭。追求真理或有这个心理倾向的人都是高敏感人群,费力但不讨好。可从另一个角度说,如果坚持过了所谓的黑暗时期,光明的成色也会比一般人高出不止一个段位。人最难的是独处时,或自己和自己交流、玩耍时,能让自己通顺。多数需要借助他人(心理上的)活着的人们,本质上是没有理清自己,而且那对于他们又太过艰难了,所以就将错就错地活下去,倒也是一个方式,没有孰高孰低。

窗外传来鸟的叫声,我喜欢听它们的呐喊,也许是呐喊,也许只是日常的叫唤。人们喜欢把鸟鸣比喻成唱歌,倒也无伤大雅。我不懂动物学,但喜欢它们各式各样地鸣叫。不管鸟们是理智的还是感性的,鸣叫总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的,不应该顺势努力加强或克服掉。顺势而为是人类的陋习。

相关文章

  • 社交的质量与敏感

    一瞥日历,有了今天的话题,上写:“大量的公众调查表明,决定孤独感的并非人际交往的数量,而是质量。”来自于克里南伯格...

  • 社交的质量

    2021.09.11 日更第273天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人们对无论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的品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 社会竞争加剧,怎样才能不被淘汰?

    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学习与工作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人会自愿或被动地去进行社交,从而...

  • 关于大脑

    社交敏感性

  • 感悟总结

    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与其在意别人的背弃与不善,不如经营好自己的尊严与美好。 别人再好,也是别人;自己...

  • 2019-01-10

    膳茹堂:关注孩子社交敏感期 宝宝社交敏感期 与他人交往能够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就是一个人高情商的表现,如果想让自己的孩...

  • 交流

    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若干年前,那是自己还年轻,根本不在意所谓的社交,独行侠都习惯了。本科时,意识到了与...

  • 快乐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快的童年用一生来治愈

    最近在看一本《自然社交,让情绪不再敏感》感觉自己一直都是一个社交敏感者,相比社交更愿意独处,交流中也容易敏感。 不...

  •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 每日一句

    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社交的质量与敏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nyxi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