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大师:历史的温度
这本书是一本带着人文色彩的历史外传。
春节期间用了两天时间把这本近30万字的书看完,滋滋有味。 作者馒头大师可以说是网络上写历史的一把好手,以前一直有关注其公众号“馒头说”,这本书可以说是馒头说里的精华文章的汇总。
文章结构不是按历史时间来排序,基本按照主题内容来书写,每篇在5000-7000字之间,有点像一篇篇的博文汇集。文字语言简练,表述朴实但情节的设计又引人入胜,所以既有故事的吸引力又有历史文章的严肃性,在不愿外出的假期确实一场精致的历史下午茶。
书中有40篇文章分成三大类,【人物篇】、【逸闻篇】和【战争篇】,故事很多,其中有几个故事是值得分享一下的。
【人物篇】让二战美军痴迷的“东京玫瑰”
这里面有两个有意思的历史点,1、二战的日裔美籍人 2、日本对美军的电台心理战。这两个 点以前很少留意,所以文章中讲述这一段历史的时候觉得蛮有意思的。
二战期间,特别是珍珠港突袭以后,日本和美国正式开战,其实当时在美国有接近40万的日裔人,虽然是美国籍,但就是在崇尚自由的美国,这些日裔人也是遭受敌对的对待,最后圈闭在一个类似集中营的地方(虽然没有受到纳粹般的对待),而当时也有近几千的日裔美籍人滞留在日本,大战发生时已无法乘船回到美国,由于没有日本国籍,在日本一样遭受非人对待(当时日本粮食是按户籍配给的,没有户籍等同没有生活来源)。对于战争场上伤亡,这种在非战场上的民间角力,一样炼狱般折磨着那个时期的人们。
“东京玫瑰”不是间谍(面对日本很容易产生这种概念的误判),而是一群电台播音员。日本当时招募了一批英语口语一流的播音员,其中很多是日裔美籍人,在电台播放美国歌曲,植入思乡的情绪,目的是打垮美军的心理防线。但结果很多美军听到家乡的声音,低落的情绪反而得到慰藉,战争中表现更好,希望尽快打到日本本土去看一下这些播音员“东京玫瑰”(日本应该挺抓狂的,文化背景差异确实影响策略预判),甚至很多美国大兵都爱上了主播,战胜后还在日本内疯狂 寻找“东京玫瑰”。 但只有一名东京玫瑰:户粟郁子出来承认,接着日本却以叛国罪逮捕了她。在日本关押了3年后,获得回美国的机会,但历史的玩笑是,一下船也让美国的FBI以“叛国罪”带上法庭,尽管很多佐证和认证都为她辩护,最后还是被判处10年的徒刑,刑满后还给取消了美国国籍。东京玫瑰一直抗争至61岁才恢复国籍,终年90岁。
历史就是这样给人开玩笑,东京玫瑰的一生转弯就是在那年没来得及登上回美国的船,就如49年离开大陆的同胞们,一登上船相隔就半世纪。
在特定的大时代背景下,我们又有谁 ,有能力掌握自己的命运呢?
【逸闻篇】史上最黑暗的一届奥运会
有一部电影《慕尼黑》就是写实的把这届奥运会期间发生的这件惨案搬上荧幕。1972年,自己还没出生,中国重返奥运会也是80时代后的事,所以其实在教育过程中很少会讲述这件事。而一直只是以为各国之争基本是在赛场上,和对奖牌数目的争夺上。而准确来说,这是一次恐怖袭击,不是针对奥运会,针对以色列。
这届奥运会是当时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一次运动会,也是战后德国为了扭转纳粹形象而举办一次奥运会,所以一切以欢乐和自由作为主线,也是埋下导致悲剧的伏笔:安保最松的一届奥运会。结果9名“黑色九月”的恐怖分子潜入奥运村以色列运动员的住处,绑架11名以色列运动员,最后在试图离开的机场,双方玉石俱焚,无一人幸免。这届奥运会除了奖牌,还有11具运动员的尸体。
也许这已经是够悲催的了,但更悲催的是奥运会后以色列开始一系列报复行动,追杀“黑色九月”组织者,暗杀行为历时10年,定位的11名成员,除1名逃脱外,全部遭受暗杀。由此,也拉开现代恐怖主义暗杀的序幕。
奥运会的精神是和平,但在仇恨前,连最有仪式感的图腾都无法熄灭心中的愤怒。
《慕尼黑》的导演斯皮尔伯格曾说:我喜欢以色列受到严重威胁时做出强烈的反应。但我认为以“反应”来对抗“反应”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它只是造成了一种“永动”的报复机制。
历史就是这样,赤裸裸的人性,反应着反应。
【战争篇】一座被死守的仓库
“八百壮士守四行”的故事会有人听过,说的就是这段历史。但当时没有800人,其实只有400人守着四行仓库。为什么要守四行,作为国军撤离上海最后的面子工程,其实真的比集结号的谷子们更无必要。但精神是必须要建立的。起码这一仗,中国人打出了热血,打出的抗争的愤怒。
400壮士的长官叫谢晋元,广东人,老乡。到战斗最后,部队还是撤退进了英国租界,但可怜的是马上给缴械,并在租界一待就是4年。可以想象在当时日本占领的上海,有一片地方住着几百号中国军人,并且可以自产自足,仿如沦陷区的“南泥湾”,确实很讽刺,小日本怎可能看得进去。所以日本一直在搞暗杀,最后收买了谢晋元的几个部下,用冷兵器暗杀了他。后来日本和英国也闹翻了,终于进入租界,400壮士就全部被驱逐,甚至流放海外。
战后,对于谢晋元部,国名党各部门一直推诿落实待遇,反而是解放后,陈毅在上海市为谢晋元部的军人及其遗孀落实了身份和建立了墓碑。(虽然后来在文革时墓碑再次遭到破坏)历史虽然冷酷无情,但该记住的,还是会被记住的。
这个故事当然主线是讲战争,讲抗战八年,无数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的不屈不挠,让人敬佩和敬仰。但有意思的是在租界的“南泥湾”也让人看到战争期间的另一面:仗要打,打完了还是要吃饭。民族大义和市民小生活其实一直在战争期间交集着。作为市民的大多数,眼前的生活更接近,只是饭是怎么来的?吃还是不吃?
如果世界大同了,地球村建立了,其实就没这么多事,就只剩小市民的生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