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类与文明起源
华夏本土起源说49:我们为什么称“华夏”?——华夏来历详考

华夏本土起源说49:我们为什么称“华夏”?——华夏来历详考

作者: 黄饮冰 | 来源:发表于2019-01-15 19:58 被阅读64次

    夏本土起源说49:我们为什么称“华夏”?——华夏来历详考

    文|黄饮冰

    一、前言

     1、史书中的族名——华夏

     我们知道,“华夏”是我们自古以来就有的名称,出现历史已经不可考了,总之,非常久远,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史书中,关于华夏的称谓,来自《尚书》,《尚书·尧典》称:“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是最早的文字记载的“夏”,并已经有“夏”和“夷”的称谓的对应。《尚书·武成》亦曰:“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则华夏已经是连称了,而且是“华夏”和“蛮貊”对应。

    如果你依然还在认为《尚书》是伪书的话,我在这里也不反驳你,但以下史书,你如论如何是不能否认的:

    《左传·定公十年》:“子曰,‘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失华夏。”。

    《三国志魏书》:“赖皇天之灵...获保宗庙,华夏遗民...”,“虽自华夏,不知者以为前世人也。”。

    《三国志蜀书》“羽(关羽)威震华夏”。

    魏曹植所著《曹子建集》说:“威慴万乘,华夏称雄。”。

    《晋书卷五十六》“释我华夏纤介之忧”。

    《晋书卷六十八》“中国丧乱,胡夷内侮,观太傅今日不能复振华夏,百姓无复遗种。”。

    《隋书卷十五》“此华夏正声也。昔因永嘉,流于江外,我受天明命,今复会同”,“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

    《旧唐书》:“况我高祖、太宗,以武定祸乱,以文理华夏,执此二柄,足以经邦,岂可以区区西方之教,与我抗衡哉!”。

    《旧唐书》:“以英谋睿武定寰瀛,以厚泽深仁抚华夏。”。

    《朱元璋北伐檄文》:“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仪,愿为臣民者,于中原之人抚养无异。”。

    明朝叶盛《水东日记·喜信和勇》:“佛本夷人,固宜神。则有当事者而吊祭之礼不知,则是其自异于华夏矣。”。

    可见,华夏的称谓,在史书中,一直存在且流传着。

    2、文献中的地名——大夏

    从文献上看到“夏”,最早是在《尚书.尧典》中,《尚书.尧典》是舜继承了尧的帝位后,举行的“论帝德”贵族会议时的会议记录。尧舜时期的“夏”,不仅是族名,而且已经是地名了。夏即指尧舜统治的“中国”,就是“天子之国”。在大禹即天子位后,“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即以“夏后”为国名,其国即在河洛之间,阳城是其都。

    《史记.郑世家》也记载,“高辛氏有二子…….不相能也,日操干戈以相征伐,后帝弗臧……..迁实沈于大夏”,其中就有“大夏”的地名记载,还有“(实沈)主参,唐人是因,其季曰唐叔虞”的记载,将“大夏”与“唐国”相联系。唐国即后来的晋国,其发祥地在唐,而历史记载晋国的发祥地在山西临汾一带,而临汾一带又是历史上的尧都,即是尧之“陶唐”,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在尧时期,“陶唐”立国之地就是“大夏”,这就表明,“大夏”作为地名,在尧时就已经存在了。

    《史记.秦始皇本记》记载,始皇作琅耶台石刻有“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大海,北过大夏”也说明大夏在秦国的北境,“大夏”作为地名,一直使用到了秦代。

    “大夏”,作为地名是真实存在的,就是尧之“陶唐”,今临汾一带。

    二、“华”来自远古的华崇拜

     華——


    (一)华的读音和含义

     1、华字的读音和含义

    (1) 华——华huā读第一声(现在汉语已经无此读音)

    华huā,会意字,从芔,从芌(xū)。“华”的本字,上面是“垂”字,象花叶下垂形。本义:花,古汉语中华(huā)通“花”,即花朵。现代汉语中,华已经没有花的意思了,华huā的读音消失了,因为作为华huā,已经有专用字“花”了。

    可见,尽管“华”的造字借助的是“花”,但华的本源却不是“花”。华指代花,是假借。

    (2)华——华huá读第二声

    华huá,本义:泛光。引申义:一切类似泛光的现象,再引申义:散发。

    ①华丽,光彩美丽。如

    金银华美之服。――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华堂之上。――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华衣乘马。――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又如:华扁(华丽的匾额);华彩(华美;光彩);华服(华丽的服装);华舆(华美的车辆或轿子);华筵(华美的筵席);华观(华丽的观阙,即宫门前的望楼);华毂(华丽的车)

    又如:豪华。

    况我大魏天王,个为华侈。――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②称美之词。通常用于跟对方有关的事物[your]。如:华名(美名);华宗(对同族或同姓者的美称);华笺(对他人来信的敬称);华缄(对他书信的美称或敬称)

    ③灰白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赤壁怀古》

      又如:华首(头发花白。指老人);华颠(白发);华鬓(鬓发花白);华发(花白头发)

      ④年轻;年少[young]。如:华年

    ⑤浮华

    处其实,不居其华。――《老子》

      又如:华辞(虚浮巧饰的言辞);华誉(不实的声誉);华风(浮华的文风)

      ⑥荣华;光耀[glory]。如:华伍(指达官贵人);华序(显要的官阶);华使(显贵的官吏);华秩(显位;高阶)

      ⑦显耀[splendor]。如:华近(显贵而亲近君上的官职);华要(显要尊贵的官职);华省(显贵而职务上能亲近君主的官署);华重(显贵而重要的官职)

      ⑧繁盛[luxuriant]

      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红楼梦》

      又如:华滋(草木茂盛的样子)

      ⑨鲜美[delicious]

      其民华食而脂肥。――《素问》。王冰注:华谓鲜美,酥酪骨肉之类也。

    ⑩彩色。特指雕绘或装饰。如:华轩(饰有文采的曲栏);华衮(古代王公贵族的多采的礼服。常用以表示极高的荣宠);华纳(有雕饰的台阶。纳,即纳陛);华幄(帝王所居的华丽的帷帐)

    从以上华huá的含义可知,华的本意是“泛光”,其他,都是由此而衍生。

    (3)华——华huà第四声(现代汉语也逐渐读成第二声)

    华huà,①华山,山名,在陕西。②姓,华姓。

    这里可以看到,华姓和华山之间的某种联系,但华huà跟华huā和华huá却是没有联系的。也就是说,华huà山和华夏和中华是没有联系的,把华huà山与华夏和中华的起源联系在一起,是一种臆造。

    总之,字同音不同,说明华huā、华huá、华huà并不是一回事,而是被古人严格区分开来的三个不同的概念。

    2、华与华夏——对传统华的解释的解释

    我国古称华夏,今称中华,省称“华”。

    对华为何被作为华夏族的族名的解释,一般有以下三种:

    一种说法是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自认为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作华。《左传疏》载:“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二种说法是:“华”含有赤色之意。周朝人喜欢红色,把红色看作吉祥的象征,所以就自称作华。

    三种说法是,华是由我国古称华夏省简而来。“华”作为中国的简称和华人种族的简称,历史是非常悠久的。

    以上三种解释,是后人的解释,是一种在既成事实之后所做的当然化的解释,并没有指出“华”的本源。

    (1)华huá和华huā(花)在古汉语中严格不同,说明华的本源不是花

    我们把“华”视作“花”,是古汉语的应用:如

    华,荣也。――《说文》

      木谓之华,草谓之荣。――《尔雅·释草》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周南·桃夭》

      焜黄华叶衰。――《乐府诗集·长歌行》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说明,到宋代王安石写文章时,“华”依然可以指代“花”,但指代花的“华”读作huā,实际就是“花”,而不能读作huá,在古人哪里,华huá和华huā(花)尽管没有字形的区别,但有严格的读音区别。所以不能把古人的“华”等同于古人的“花”。

    “花”字,是“华”的派生字,即花来自华的转换、华是花的本源,所以华的本源肯定不是花。“华”的内涵有“花”,这一点是肯定的。古汉语中,没有“花”字,只有“华”字,但这并不就是表明了“华”就是“花”,而只是表明了,“华”有“花”的含义,我认为,古汉语中的“华”字,不仅仅是“花”字,“华”在古汉语中,具有多方面的含义,而且,其含义也是逐步由具体到一般、由简单到丰富。

    (2)“华”是远古华夏人的心中最为神圣的自然灵

     由华一直成为华人的烙印可以推知,在远古华夏人的心中,“华”是先祖心中最为神圣的自然灵——“泛光”之灵就是“华”,远古华夏人就把最美丽而有光彩的东西叫做“华”。所以华是远古华夏人心中的美丽而有光彩的自然灵。

    (3)古人对华的认识和华的含义的发展变化

    古人的思维和认识,有一个由近及远、由具体到一般、由形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所以,古人只能是把自己感触到的第一个最美丽而有光彩的对人类自身意义重大的东西叫做“华”,这个东西,是“火”。在对火之源思考后,华演变成了“日”。

    随着古人思维的发展,古人就会认识到,“华”是由物体发出来的,进而古人就会总结到——火华之华、日华之华、花华之华、水华之华、云华之华,得出一切最美丽而有光彩的东西都叫做“华”的观念,从而把“华”从专用概念发展成为一般概念。于是,一切“华”的东西,被逐渐的从“华”中被分离出来,命名为新的东西,而没有被分离出来的,就依旧成为“华”,如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华”在古汉语中可以是华huā“花”,就是因为花还没有被分离出来,“华”一方面是一类事物的统称(泛称),另一方面,华读作huā,作为花的专称。

    如此看来,《左传疏》载:“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鲜艳夺目是华的一种,华服,当然谓之“华”,所以华服是“华”的本意的运用,而不是“华”的本源。

    对于【“华”含有赤色之意。周朝人喜欢红色,把红色看作吉祥的象征,所以就自称作华。】,就要搞清楚周人为什么喜欢红色。《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既渡,有火自上复于下,至于王屋,流为乌,其色赤,其声魄云。是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还师归。】,周人喜欢红色,是周人视“有火自上复于下,至于王屋,流为乌,其色赤,其声魄云”为祥瑞——此祥瑞代表了周获得可以取代殷族统治地位的天命,所以周人崇拜的不是红色,而是“火”之颜色,即是以红色代表火色——“华”实际就是指火华,即火发出来的光华。

    根据以上分析,则一切能发出光华的物体,如火、日、花等一些东西,在远古汉语语言还不发达时,可能都被古人先后谓之为“华”,随着古汉语的不断发展,这些能发出光华的物体的名称,才逐渐地被衍生出来,即由“华”衍生出了火华、日华、光华等,所以华是火、华是日、华是光明。

    在“华”的所有指代中,华是“花”一直没有从华中分离出来。

    (二)“华”来自远古华夏人的华崇拜——“华”的起源及演变

     1、“华”即“火”,原始的华崇拜就是火崇拜

     (1)“华”的造字本源物:一棵枝桠上冒着火花的树

    最原始“火”的来源,是因为造电打雷击后,一些死亡干枯的树木被点燃,首先是树枝上冒着火苗,然后火越烧越旺导致整个树木燃烧,形成燃烧森林的大火。尽管“华”是由树木和火苗组成,但“华”要表达的意思不是树,而是“火”,因为木的燃烧就是“火”,所以“华”本意是“火”。

    在甲骨文中,“华”就是一棵正在等待点燃而燃烧的枯树,没有叶子。所以,“华”的本源并不是“花”。哪些认为甲骨文中的“华”是“一颗开满花的树”的观点是错误的,即使甲骨文中有这样的树的象形出现,树的枝头上挂满也不是花,而是冒出的火苗。

    甲骨文“华”——枯树,等待点燃获得“火”

    (2)“华”是远古华人对“火”的原始称呼,“华”即“火”

    人们认识火、使用火和发明人工取火,是人类进步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在中国远古和世界远古各地,就形成了“火”崇拜。

    远古人把火叫做华。现在用的“火”的造字依据是象形,是由华(火华)分离出来的火的专用称呼——由huá而衍生出来的火huǒ(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火焰)。

    所以“华”是华夏第一次区分人群的标志——善于用火(人工取火)的族群,就是华人,其他的人,就依然是“茹毛乳血”的野蛮人。传说中的燧人族群就是最早的华人。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人类对于火的记忆,是在猿人时期就已经建立起来了的牢固的意识存在,在人类有智力之后,首先要认识和总结的,就是这神奇的“火”,掌握利用“火”技术,是人类卖出的走向文明的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在人类能够熟练使用火前,所谓“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如《韩非子》中所说:“民食果菰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但在人类能够熟练使用火后,人类的饮食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

    从人类的认知习惯来看,人类首先要认知的,是自己身边的东西,在逐步向外推展开来。而对于身边的东西,首先要认知的,就是那些影响人自身生存的最重要的东西,然后才能涉及其他。而“火”就是这个存在人身边的最重要的东西,对于原始人来讲,可能他们开始还顾及不到天上的日的存在,但他们不能不重视身边的动物、植物和火的存在。

    2、华的升华是“日”,代表远古的日崇拜

    据古本《淮南子·地形训》、《楚辞·天问》:华即日,太阳也。

    华由火华上升到日华,是来自于古人对于火的原因追究。

    这么重要的东西——火,是哪里来的呢?是远古华夏人不得不进行深入思考的问题。中国远古的火,最初的传说是“燧人取火于明日”,是由燧人氏从日那里取来的。这个传说,就是对火的来源的追究——火不是自生的,是由太阳带来的。而最早使用火和发明人工取火的燧人氏被神化为火的使者。

    这个传说,代表的是华夏古人已经学会利用自然火和保护自然火种技术的时代,那么,远古人既然认识到“火可由日生”的道理,可以推知远古时期燧人族群的“华”就已经上升到“日”,即华夏古人的思维认识,已经由地上的火看到了天上的太阳的存在,认识到了太阳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对自然灵“华”的崇拜也就自然上升到了太阳崇拜(日崇拜)——没有日就没有火,没有火,对于已经认识到火的作用的远古华夏人来说,就是寒冷、恐怖、茹毛饮血,就是人类的末日。华的内涵就演变成了“日”,即华在此后阶段就成了对“日”的称呼,因为远古华夏人还来不及对“日”进行命名,只能用最神圣的“华”来命名带来火的“日”,华的指代发生了转移,已经被人民习惯了的火华,就被命名为“火”。这一点,由华huá和火huǒ有共同的音根hu可以证明是同一称呼的音节转化,目的即是为了体现两者的区分,也可以反映两者的关系。

    在远古华夏人把火华命名为“火”后,火华之源——日,就自然被敬奉为“华”了。华崇拜就由火崇拜升华到了日崇拜,当然,已经形成的火崇拜,也以新派生出来的“火”的命名而存在。

    3、华huā即花huā,但华huá非花,华(huá)人亦非花人

    在我们说“中华民族”、“华夏”、“中华”、“华裔”、“华人”等一系列有关我们自己民族地域和民族自称时,我们所说的“华”,都读作“huá”,而不读作“huā”,而且,华夏始祖母“华胥”之“华”,也读作“huá”,而不读作“huā”,这就不能不让我困惑多年。

    今天我才能清楚,我们的烙印“华”,本意是“泛光”,本源物是“火树”,升华物是“日”。尽管花是我们喜爱的东西,但花并不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烙印,我们是烈火和太阳之族的后裔!

    但是,华夏古人对花的崇拜,也是存在的,只是华人的华的来历,在花崇拜形成之前就已经诞生了。在种植业兴起后,人民对华(huā)的认识,肯定是要形成华(huā)崇拜的,只是由于华(huā)(花)和太阳的必然联系,华夏古人会进一步巩固固有的华“huá”(太阳-日)崇拜,这也正是古人把华字的读音分为huá和huā的秘密所在。

    在古代,“华”假借来指代“花”时,“华”一定要读做“huā”。

    所以,最终由“华”派生出“花”,也是为了加固“华”,强调“华”非“花”。

    4、华的引申义是“光明”,代表史前时期存在的光明崇拜

    火也好,日也好,带给人们的是光明。在史前时期,存在一个较长的黑暗时期,是黑暗之灵统治的时期,相对于黑暗之灵,华演变成光明之神。

    华演变成光明的时期,是华夏远古人再次分化的时期,距今6000多年。那时可能地上是洪水,天上乌云遮日,飞禽猛兽横行,人们充满了对光明的渴望,催生出对光明之神的敬仰。华演化成光明崇拜,内涵其实还是“日”和“火”,光明来自太阳普照和烈火燃烧。

    在华夏远古语言中,含有hu音节的词汇,都有光明的含义,如皇(huang)黄(huang)、昊(hao)等。其他汉藏语支系中,一般“hu”“gu”“hua”“gua”等词根都有光明的意思,比如苗语的gua,畲语的hu,藏语的gu,都具有光明、光华的含义。这些词语,都是由“华”派生的。从语言的角度上看,这些具有光明崇拜的族群,都是从华族群中分化和分离出去的。

    (三)中国远古族群的意识统一于“华”崇拜——所以“华”刻入我们的骨髓

    1、华是华人的种族属性

    无论如何,“华”作为我们的人种属性,永远地刻印在了我们的身体上、血液中、骨髓里。

    现在我们知道,在远古汉语中,“华”,是火(包含有“火花”的意思),也是日(日华),但不是花(树华)。

    前面说过,燧人族群就是华人,可能从姓族时代开始,由燧人原始群(猿人群和无系人群)分化出来的各姓族,就拥有了一个统一的称号或信仰——“华”,她们对外统称“华”,外族群也因为他们善于用火,所以也称他们为“华”,并十分敬仰这群火日神族

    在进入到氏族时代时,由燧人原始群分化出来的各姓族又分化出来多个氏族,也继承了“华”的称呼或信仰,形成了最早的“华”系族群,即最早的华人族群。

    华胥氏族,被认为是华夏族的直系祖族,就是崇拜“华”的族群。华胥氏族的源头是华胥,发扬光大人是伏羲和女娲。

    华胥,是一个具体的女人的名字,中国人有用最美好的、最绚丽的字词为自己的子女命名的传统,华胥的“华”,来自“华”崇拜,就是当时人们心中最美好的、最绚丽的字词,“华”象征象火华一样美丽或繁盛,象太阳一样光辉万丈;胥,是“齐”和“皆”的意思,形容词,是对“华”的引申和肯定,如“万事胥备”,所以华胥的意思就是“美丽齐备、品行皆优”。这个伟大的女性没有辜负人们的希望,成为了华夏民族的始祖,因为她的后代形成了伟大的华胥氏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主体。

    华胥所处的时代,是母系姓族(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华胥所在的风姓姓族,是有血缘交换关系同样有“华”崇拜的燧人族群中的一支。

    在神农氏族继承了“华”的称号后,“华”被专用化和神圣化,为避免与“华”huá混用,才创造了“火”与“华(huā花)”称呼。

    2、华崇拜是华夏远古人的统一崇拜

    在中国的神系中,有火神,有花仙子,有山神,雷公电母,有海神龙王,应有尽有的神,唯独没有太阳神,在神话体系中,太阳一直作为自然灵而存在

    有人说炎帝是太阳神,但“炎”指的是火,而不是太阳,所以炎帝不是太阳神,他是人君,也一直没有上升到太阳神的位置。

    也有人说,中国有太阳女神,这位太阳女神名叫羲和。

    《山海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东海之外,甘泉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羲和,为帝俊之妻,是生十日,常浴日于甘渊。”

    也就是说,羲和国中有个女子名叫羲和,她是帝俊之妻,生了十个太阳。这能表明羲和是太阳神吗?只能是“太阳之母”。

    传说中,羲和又是太阳的赶车夫。《楚辞.离骚》说:“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无迫。”。诗句的意思是:羲和不慌不忙地赶着马车,和太阳一起走在归家的路上。可见,中国古代神话中,太阳没有变成万能的神,因为它还要靠坐马车行走,自己没有超能力。

    为什么呢?因为太阳在华夏古人信仰中的地位太神圣了,就没有人能够变成太阳神。可见,在火崇拜升华为太阳崇拜后,太阳崇拜一直是华夏古人最基础和最神圣的崇拜。

    3、华崇拜的分化

    由于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对于不同的华夏远古族系,“华”的内涵是有变化的,亦或是内涵的侧重点有所变化。

    对于火的感受,南方人和北方人是不同的,“华”由“日华”“火华”到“光华”的转变,反映了“火”在南方人们心中由神圣到习惯的历程,随着人工火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应用,火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习惯,火就逐渐失去了神秘感,逐渐淡出了南方人们的崇拜,所崇拜的“华”的内涵就转变成了“日”和“光”了。

    在中国北方的远古人类族群中,在掌握人工取火技术后,火从遥远的太阳那里来到了人自己的身边,火成为人能够随意取得的,人们不再把太阳视作火的来源神,但北方的生存必须依赖火,所以“日崇拜”就重新回归成“火崇拜”。而且,在北方,由于温度低,遥远的太阳并不能成为人们日常的取暖依靠,火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灵明,人们的生活组要以游牧和渔猎为主,所以,火崇拜在北方一直具有神圣的地位,日倒不被人所重视。

    4、华夏远古人种的分化

    (1)华人和生番(野人)的分化

    华夏人种的诞生地,应该是泛三峡地区,在第四纪冰川期间,华夏人种的最好的摇篮,就是云南,从南方古猿-人猿-猿人-智人的进化,都主要在泛三峡地区完成。

    元谋人是距今170万年前的远古华人,他们已经认识到了火的使用。那么,生活于泛三峡地区的远古华人,就是把火命名为“华”的早期华人。

    以火的利用为标志,能够利用火的人群,就是华人。相反的,不知道利用火,还在“茹毛饮血”的人,就是生人(野人)。

    但是,这种分别,是短暂的,因为远古时期的猿人,是很少的,而且,他们是同源的,所以很快就会同化成一样的用火人——华人。

    对“华”(火日)的崇拜是早期人类的共同崇拜。

    在“华”演变成“光华”之后,华人进行了一次分化。在“华”与“花”相联系时期,华人进行了再一次的分化。

    (2)南北分化

    在第四纪冰川期间的多个间暖期,人猿、猿人、智人都在曾经利用间暖期将活动范围向北推进,蓝田人、北京人、河套人等,都是这样迁徙过去的。这些人不可能是由东西向从非洲欧洲过来的,我认为,远古人还没有穿越喜马拉雅山、哈喇昆仑山、葱岭一线的能力,因为在第四纪冰川期内,就是有间暖期,这些山脉也只能是冰川覆盖,就是现在,这些山脉也是人类的障碍,除了负有特殊使命,没有人去挑战他们。

    迁徙到北方的远古人类,能不能生存下来,关键是“火”。不会利用火或不知道利用火的远古人,就是迁徙到北方,在间暖期结束、冰期来临时,命运不是冻死,就是再次撤回南方。

    要在冰川期在北方生存下来,只会利用火和保存火,也是靠不住的。唯一保全的措施,就是要掌握人工取火技术。

    人工取火技术,是北方族群发明的还是南方族群的发明呢?

    我们知道,距今160万年—1.1万年间的一段寒冷期被命名为第四纪大冰期,即“冰川时代”。在第四纪冰川期到来时,我们人类还没有真正诞生,科学的一句话就是,人类是在第四纪冰川期内诞生的,我们现在可能生活在第四纪冰川期里的间暖期内。

    在第四纪冰川期之初,冰川覆盖了整个北半球。这160万年,正是人类成长的关键时期,所以对“华”(火)的崇拜是早期华人的共同崇拜,由于南方相对适宜于人类生存,温度较高,人们有自然火种就满足了,只要掌握“保存火种”技术就能满足对火的需要,北方却不行,因为火种相对难以保存,只有掌握了人工取火技术,才能在北方生存下去,这就会促进北方族群对人工取火的思考,所以,无论是“钻木取火”还是“燧石取火”,都是北方人的发明,燧人氏产生于北方的可能性大。

    这样,在南北方向,就形成了远古华人南北支(YGH-N和YGH-B)。

    (3)东西分化

    由于中国的地理环境,在南方东西方向,生存环境基本一样,只是向最西受高寒气候的影响,最东受大海所限,云贵及三峡地区是较为温和的环境,适宜于冰川期内的人类居住。

    但可能是人口的曾长,可能是长期生活一地破坏了自然环境不适宜于人的生活,人类需要迁徙。

    在冰川期,远古华人最好的迁徙路线,就是沿古长江走廊,向中部、东部迁移。这就形成了远古华人的南支分支的南支西支、中支、东支(YGH-N-X  YGH-Z  YGH-N-D)。

    三、“夏”来自远古的夏崇拜

    学者顾实先生在《华夏考源》中曾说:胥、雅、夏等古字相通,华胥就是华夏,我不知道其理论依据是什么,我也不认同他的观点。但他的观点,证实了华夏中的“夏”字不是来源于“夏朝”,跟我是一致的。

    也有观点认为,“华夏”的“华”应为“华胥”,“夏”为“人”,所以“华夏”即“来自于华胥国的人”。据考证,上古汉藏人可能都把“人”叫做“夏”———殷墟甲骨文里的“夏”字就是一个“人”字;《越绝书·吴内传》:“越人谓人铩(夏)也”,至今壮侗(百越)还把“人”叫做“铩”,闽语也把“人”叫“铩”(“夏”)。

    我认为,“夏”在先古时代本意是“人头”,人头即人灵,人的灵魂。夏音SA。随着祭祀文化的发展,夏转而指代从事祭祀的人,变成了人称。

    (一)夏字的读音和含义

    1、会意。据小篆字形,从页,从臼,从攵。页,人头。臼,两手,攵,两足。合起来象人形。本义:古代汉民族自称。也称华夏、诸夏。

      夏,中国之人也。――《说文》。朱骏声曰:“就全地言之,中国在西北一小隅。故陈公子少西字夏,郑公孙夏字西。”

    2、指中国

      蛮夷猾夏。――《书·舜典》。孔传:“夏,华夏。”

      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公羊传·成公十五年》。注:“诸夏外土诸侯也。谓之夏者,大总下上言之辞也。”

      此之谓夏声。――《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服注:“与诸夏同风。”

      东夏之命。――《吕氏春秋·察今》。

    3、在古文里,夏、暇两字相通。

    夏、暇——《尚书·多方》:“‘天唯五年,须暇之子孙。’暇即‘夏’字。联系上下文意谓:天既降丧于殷,以夏后氏,大有功德于民,故以五年,须待夏后氏之子孙,冀其克念作圣,而作民主也。《诗经·皇矣》郑注:引此经,正作须‘夏’之子孙。《尚书》以‘殷’代‘夏’。按《毛诗古音考》卷三,暇字音甫,夏字音虎,虎、甫一音之转,故夏、暇可以通假。”(引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

    (二)“夏”来自远古华夏人的夏崇拜——“人面鱼纹图”

     在半坡遗址中发现的“人面鱼纹”图,是一个族群成熟的标志性象征图案,这个图案,实际就是一个浓缩和提炼出来的文字——“夏”字。我们知道,汉字作为象形文字,是从原始图画开始的,一些基本的汉字,就是从原始的图画简化和固定俗成而来。

    我们在研究华夏族的起源时,不能不搞清楚“夏”,因为这才是华夏民族的本源。

    1、“人面鱼纹图”就是夏崇拜,也是夏图腾

    人面鱼纹图-1 人面鱼纹图-2

    2、“夏”的内涵

    夏的本源,是“人面鱼纹图”,“夏”用现在的汉语来说就是“人头”,也是“脑袋”,指代“人灵”。

    在半坡时代,夏是“人面鱼纹”图文,是生殖崇拜和祖灵崇拜,最后兴盛于祖灵崇拜经久不衰,这个族群,就是夏人。所以。夏经历了由人头(人灵)到祖灵到祭祀祖灵的人的变化。

    金文夏

    从金文夏的字形看,“人头”是核心,其他都是为“人头”服务的。“人头”代表的是“祖灵”,两边的手代表的是“向祖灵敬奉牺牲”,下面是跳舞的人。描画的就是祭祀祖灵的场面和过程。

    小篆夏

    从小篆夏的字形看,“人头”是核心,其他也都是为“人头”服务的。“人头”代表的是“祖灵”,两边的手代表的是“向祖灵敬奉牺牲”,下面是“攵”,“攵”实际也是“人”形,代表的是腰系飘带的弯腰低头十分恭谦的人,是对在先祖祭祀中的人的装着和态度的形象描画。描画的也是祭祀祖灵的场面和过程。

    夏,就是“祭祀祖灵”的人,代表的是祖先崇拜——对祖先灵的祭祀,所以夏的内涵,就是“祭祀祖灵”,它的表现形式,是一整套的祭祀程序、礼仪和盛会。

    夏人,是最早有祖灵观念以祭祀祖灵为盛事的人。

    3、夏崇拜和夏称谓的内涵演变

    (1)半坡时代,夏经历了从“人灵崇拜”到“祭祀祖灵”的演化

     “夏”崇拜,始于“人面鱼纹”图画流传时期,是远古华人的又一个烙印。至此,华夏相连,既是族称,又是地称。由于以“人面鱼纹”为表达的“夏”崇拜出现在半坡遗址中(半坡文化的年代距今约6800─6300年,系母系姓族时代),这就是说,在距今约6800─6300年的时候,从华系族群中分化出了一个成熟的以“夏”(人面鱼纹图)为图腾的族群——华夏族。

    我认为,夏,是在华人进步到灵魂崇拜的阶段产生的新图腾。

    夏,是“祭祀祖灵”的人,代表的是祖先崇拜——对祖先灵的祭祀,所以夏的内涵,是“祭祀祖灵”,它的表现形式,是一整套的祭祀程序、礼仪和盛会。

    (2)黄帝时期,夏指代“崇拜祖先的文明人”

    《礼记。祭法》说“大凡立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借曰折;人死曰鬼”,说明了鬼的来历。“祖”是由“鬼”来,因为,自己姓氏和家庭的“鬼”,由自己姓氏和家庭来祭祀,要祭祀就要给那些死去的先人们设立牌位,这些牌位就是“且”(古音zu),自己家和自己姓氏的“鬼”就是“祖”了,就形成了先祖崇拜。

    《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颉有四目,仰观天象。因俪乌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淮南子·本经》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说文解字序》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说明了文字起源于“依类象形”即图画,在仓颉造文字后,新的文字鬼神不认识,得不到祭祀,所以天哭鬼嚎,这其实是天下各姓氏对黄帝统一和丰富文字后导致自己本族的文字不能使用和取消各氏族的祭祀权的不满情绪的真实写照,因为黄帝力量太大,各氏族不敢直接表示不满,就只能借助自己各自的家鬼来表达不满。

    所以,从半坡时代到黄帝时代前期,“鬼”就是“祖”,当时没有“祖”,只有“鬼”。在氏族演变成氏族国家和氏族国家联邦后,氏族的平等地位被打破,有的成为了统治氏族,有的成了被统治氏族,有的氏族失去了氏族称号,变成了奴隶,导致各氏族的鬼的地位也有所不同,故而对鬼也进行了划分——鬼被分为鬼和祖。鬼专门用于泛指“不能享受到祭祀或不能轮回的死人的魂魄,即所谓的孤魂野鬼”。

    《礼记。祭法》说:天子建立七庙、一坛一墠。七庙为:考庙、王考庙、皇考庙、显考庙、祖考庙、都是每月祭祀,祖考庙之上的祖庙叫“祧”,有昭穆二祧,只有四季祭祀,在祧之上的不受祧庙的祭祀的而设祭坛。比祭坛还远的祖先不受祭坛,而改为墠祭,有祈祷时祭祀,无祈祷时不祭祀。比墠祭更远的祖先就泛称为鬼了;诸侯立五庙、一坛一墠。五庙为考庙、王考庙、皇考庙,每月祭祀,显考庙、祖考庙只有四季的祭祀。六世祖坛祭,七世祖墠祭,坛祭和墠祭有祈祷时祭祀,没祈祷时不祭祀,八世祖以上,就泛称为鬼了;大夫三庙二坛,三庙为考庙、王考庙、皇考庙,只有四季祭祀,显考、祖考没有庙,有祈祷时筑坛祭祀。六世祖以上就泛称鬼;嫡士二庙一坛。二庙为考庙、王考庙,只有四季的祭祀。皇考无庙,有祈祷时筑坛祭祀,显考以上就泛称为鬼;官师只一庙,即考庙。王考无庙,在考庙中并祭,皇考以上就称为鬼;庶士庶民不建庙,死去的就叫鬼。

    那么,凡是不能享受到祭祀的死人,都叫做“鬼”。

    “鬼”的分类为什么会在远古时代的后期出现呢?因为氏族的融合除了战争兼并以外,还有主动依附强大氏族方式。依附的手段,是建立宗亲关系,古语谓之“认祖归宗”,即依附而来的弱小氏族,认强大氏的先祖为自己氏族的先祖,或者认强大氏族的首领为自己的父亲,自己氏族作为强大氏族的次级氏族归宗到强大氏族的统治下,使用强大氏族的氏族称号为自己的氏族的上族称号,所以在祭祀中必须给“鬼”定位置、分级别,重要“鬼”就升格为“祖”了。

    此时代,夏的内涵是先祖崇拜和文化先进的结合体,“夏”就指“崇拜祖先的文明人”。

    (3)春秋战国时代,夏指代“冠带之文明人”

     随着历史的发展,“夏”对人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长期的观察,人们发现小孩成长过程中最最难合拢的地方是脑门,小孩之所以容易夭折,就是因为魂魄从没有合拢的脑门处逃出来了,所以脑门被称为“性命凼”,为了留住魂魄,确保小孩成长和人的生命安全,人们根据“人面鱼纹”图制作出了冠冕,“夏”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演变成了“冠冕之文明人”的意思,华也包含有华丽的服饰的意思。所以华夏族在春秋战国时代也自称“冠带之族”。

    随时代的变迁,“人面鱼纹”装饰演化成了象征权力的官帽,特别是明代的官帽样式,跟“人面鱼纹”装饰太一样了。

    古代官帽从什么时候开始两边有“耳朵”的,没有研究。但后面的“两耳”是一定有的,唐朝的耳两下垂、宋朝的直长、明朝的短宽!民间的帽子后的两耳也有变成两条飘带的。

    四、华夏.中华.中国.

    由以上对华夏的分析,在远古时代,华夏是指“崇拜光明和祖先的文明人”,所以,“华夏”作为族群的名称,在仰邵文化时期就开始使用。

    鬼神观念和灵魂观念,在仰韶文化时期就已经产生了,而且是产生在仰韶文化时期的半坡地域。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3000年)可以分为前伏羲时代(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4300年)、伏羲的时代(公元前4300—公元前3000年)和神农时代前期(公元前3000年前后—公元前2700年前后)。

    从全中国范围看,农业时代在公元前9000年就已经萌芽,南方在公元前9000年开始已经处于耒耜农业时代。半坡时代是仰韶文化的耒耜农业时代,比南方的稻作农业晚。所以,从全中国范围看,农业和狩猎是同时存在的,不同的是,狩猎生产方式是继承下来的,农业生产方式是新产生的。

    自半坡时代开始,伏羲-神农族群以“华夏”作为族群的自称。伏羲-神农族群就是崇拜神仙鬼怪之族。

    关于鬼的所有文字,可以分为褒义和贬义两类。这是跟神农氏族集团在后期分化为河北蚩尤集团和河南河洛渭水神农氏集团相联系的。凡贬义的“鬼”,魅、魇、魉、魈等,都是蚩尤集团的成员,被妖魔化,成为新华夏集团唾弃和鄙视的敌人,凡褒义的“鬼”,依然是神仙鬼怪之族,加入到以黄帝有熊氏族国家联邦为主体的新华夏族群。

    《墨子》言:“黄帝合鬼神(各部落首领)于泰山之上。”《韩非子》记:“黄帝会鬼神于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辖,蚩尤在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凰覆上,作清角之音。”,栩栩如生的描述了黄帝成为天下共主后,率各氏族国家君主封祀泰山时的威严气派,其中,太昊氏族的蛟龙,毕方是少昊部族、蚩尤氏族的归顺部分,神农氏族的鬼神等,都团结在黄帝的周围,俨然是一曲黄帝时期的族群大合唱。

    至此,华夏民族的主体已经形成,经夏商西周及至春秋战国,在黄炎为始祖的血统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了华夏民族。

    对鬼神和对祖宗的崇拜,一直就是华夏不灭的传统,也是独特的民族传统。

    中华的称呼,是中国和华夏的合成。中国在历史上是指“天子之国”,“天子之国”既是天下的地理中心,也是天下的政治中心,自轩辕到西周,“天子之国”就一直是中国。国家实行的是天子体制,天子对天下万国有封建和节制的权力。

    “中国”一词,是不断变化的,黄帝至舜时,“中国”指“天子之国”,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国家。夏商是也是指夏商直接统治的地区,但到西周时,周人将自己统治的全部区域称为“中国”,《尚书.周书.》说:皇天既付中国民越阙疆土于先王,其中国的范围就扩大到整个殷的区域。到春秋战国时期,秦楚吴越,特别是楚,就将整个中原地区视作“中国”。

    中国与华夏的结合演变成中华,原因是自汉代。汉是南方楚文明和中原华夏文明对决的结果。汉代之时,南方文明和北方文明实现了彻底的融合,华夏一词已经不能涵盖全部中国文明的内涵,需要产生新的族称。“中国”一词是国家的象征,华是所有汉朝境内民族的源头,所以,在汉之后,新的族称“中华”诞生了。汉及汉以后的华夏文明,称为中华文明恰当一些。

    “中国”和华夏的结合,我所见的最早是在《魏书.岩昌传》:“其地接中华,西通西域”,所以,至少到魏时,就有中华的称呼。中华是代替中国和华夏的,是将国称和族称统一使用。至唐,唐太宗在谈及民族关系时,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眹独爱之如一”,这里把中华和夷狄对称,中华就成为了民族的称呼,唐朝诗人温庭筠诗“僵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胡国,佳句在中华”,中华又有地域的称呼之意。所以,无论华夏,中华,都是双重的称谓。

    汉作为族称,也跟大汉有关,但却不是光辉的历史。元时期实行民族分化政策,将元统治的人民,划分为四种:第一种蒙古人。第二种,色目人,指西域人,包括西夏人和维吾尔人。第三种,汉人,指金统治下的契丹人、金人、长江以北的宋人。第四种,南人,指长江以南的宋人和其他族人。汉人和南人受到歧视和奴役。这种划分不是民族划分,而是政治划分。但经历了这次苦难,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汉族。元末有诗说“胡人有妇解汉言,汉女亦解调胡琴”,“胡”和“汉”的对称,说明“汉”已经融合了契丹、女真、华夏,形成了新的汉族。

    在历史上,华、夏、华夏、中华,都是族称和地称的双重指代,但汉却一直是作为族称从元使用到今。

    中华民族的称谓,在中共二大文件所见:“二,推翻帝国主义,达到中华民族之完全独立。”,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的概念,一直使用到今,有利于中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

    (黄饮冰2010年11月29日本文首发于本人网易博客chutianguke的博客)本文原标题:我们为什么称华夏?——华夏来历详考,本文是2009年发出的华夏来历初考作出的详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华夏本土起源说49:我们为什么称“华夏”?——华夏来历详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ocu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