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3
生存时间,即一个人为了生存所用去的时间。
这里面,吃饭、睡眠占去了每天生存时间的1/3。
“五种时间”理论体系对“生存时间”的定义是:大多数人在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里,因为自身能力不足和外部条件的限制,无法做到主动选择而被动处于的时间分布。
好了,昨天说到哲学范畴的“生活的世界和自己的世界”,今天又说到“主动选择和被动选择的时间”,看来作者一定要拿自己“开刀”,不把这个理论剖析个清清楚楚不罢休了。
说白了,生存时间就是“为了活着而不得不去做的时间段”,好像我们大多数人的大多数时间里都生活在“生存时间”里。
作者给我们梳理出来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是出现在被安排时。多数情况下,表现在被“卡”在原地,不得不付出时间和自己的快乐,去兑换眼下的工作或者所谓的稳定感情。个体感官就是,苦逼、卑微、无耐。
第二,是出现在当你感到自己能力不足时。表现在生活中,既觉得没有自己的时间,被工作内容充斥,但却做不到真心享受这份工作。
第三,当你还处于行业起点时。具体表现接触不到核心内容刚刚、核心人员,当然,也不会参与业内任何决策,熬夜加班是常态,晋级之路看似遥遥无期。
第四,同样发生在阶段性晋级之后。具体表现是,迫切需要重新认识自己,感到自己处于转型期、瓶颈期、倦怠期,并且反复循环出现。
呃,这样看来,好像每个阶段,自己也都有经历过。
个人的感受:
只要持续采取行动,不存在“卡住”,无论在哪个阶段,改变都一定会发生;
“逾越”一段“生存时间”之后,还会进入一段新的“生存时间”。即,舒适永远是相对的,困难永远是绝对的。
只不过,我们在去往更高处“过招儿”罢了。
而学习“五种时间”管理的好处之一就是,为我们增加了一种觉知和辨认当下的能力。
觉知它、应对它、解决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