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靖
冯云山是洪秀全起事初期最得力的助手。
洪秀全创建拜上帝教之后,吸收的第一批信徒就有冯云山。
冯云山,原名乙龙,广东花县人。他是洪秀全的表弟。表兄弟两所住的村子距离并不远,小时候就读于同一家私塾。两人自幼就来往密切,情意相投,是相知很久的朋友。
加入上帝会之前,冯云山的父亲已经去世,母亲胡氏尚在。妻子练氏,生有三个小孩。《天情道理书》称“南王籍隶广东,家道殷实”,全家以耕田种地为生,冯云山还兼任私塾老师来维持一家的生计。
冯云山少有大志,也曾系统接受过传统儒学的教育,一度想通过科举的道路来实现阶级上升的愿望。无奈屡试不第,连个秀才都没有捞到。因而对清政府产生了一定的仇视心理,只得暂时屈身于田亩间,以求一家的温饱。
冯云山当然并非泛泛之辈,李秀成后来就在自述中说道“南王冯云山,在家读书,其人才干明白,六人之中,谋立创国者,出南王之谋,前做事者,皆南王也。”可见冯云山在开创天国基业上居功厥伟,所起的作用独一无二。
冯云山在潜伏山林的时候,就已经嗅觉到天下即将动荡的危机。于是,闲暇之余就研习地理、兵法、天文、占卜、相术等诸多学问。可以看出,他醉心的都是经世有用的知识,从各个方面增加自己的才干。一旦时局有变,他便可投身于浪潮之中,利用所学,闯荡出一番事业来。
一、怂恿洪秀全起事
冯云山爱好杂七杂八的江湖学术,自负精通相术,认为洪秀全“多异相”,“仪表不凡”,“有王者风”。换言之,冯云山认定洪秀全是值得他效命的“真龙天子”,洪秀全可以是刘邦、朱元璋之类的草莽英雄,而他则要做张良诸葛刘伯温,辅佐洪秀全打天下。这就是所谓的王佐之士,是中国传统读书人不可脱离的一个心结,冯云山也不能例外。
洪秀全参加第四次科举考试落第之后,冯云山就以古往今来帝王打天下的故事来劝说洪秀全起义,给本就蠢蠢欲动的洪秀全下了一剂造反的定心丸。
据此看来,洪秀全起事决心是冯云山帮他下的。不然后来李秀成也不会说:“创谋立国者皆出其谋,前做均其人也”的话了。
想要起兵造反从来都是一件至为艰难的事情,有一篇《粤匪起事根由》讲述天国起事之初的事迹,谬误很多,但是有一段则很好的描写了洪秀全与冯云山谋划起兵的心理。
“洪秀全,广东之秀才也……秀全曰:“虽有九五之位,兵马、粮草、将官全无,如何能有天下?”云山曰:“兵马粮食不足忧也,但不能久住本省,我等须到广西,广西山多而人蛮,最能召集英雄,买聚马粮。””
诚如文中所说,洪秀全虽然有反清之心,但从何处去弄来军队、粮草、将领,却是不得不去着力解决的首要事情。
要造反,首先必须要争取一大部分赞同自己主张的骨干份子,并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也就是所谓的“结党”。故而洪秀全必须先发动一大批忠诚于自己的信徒。
洪秀全在家乡发展拜上帝教,打烧本土传统神像,与当地信仰儒家的仕绅发生了冲突,还丢掉了自己私塾教师的工作。
既然在本乡宣传拜上帝教受了这么大的阻力,洪秀全打算另选地方发展信徒,与冯云山、冯瑞嵩、冯瑞珍一行四人外出游历,找机会吸收信徒。
二、四处游历寻找起事的基地
洪秀全等人一开始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地规划,他们随意游历,观察所经之地的形式,是否具备发展信徒建立根据地的条件。
公元一八四四年,四人一行,先在广东境内游历,先后经过省会、顺德、南海、番禺、增城、从化、清远、英德、涵江、阳山、连山诸地,最后一程到达了虎墟,风餐露宿,历经辛苦。虽然走访了这么多地方,却没有找到一处便于宣传拜上帝教之地。见广东境内没有合心的地方,冯云山再次提出入广西的建议,洪秀全此刻也表示赞同。
四人结伴西行,三月份到达广西瑶族人聚集地带,因为不通言语而作罢。复欲投奔秀全母亲娘家广西桂平府赐谷村。再次经过二十余日的辛苦奔波,于四月初五到达赐谷村,住在秀全表哥王盛均家。赐谷村的言语习俗与洪秀全故乡相差无几,故而洪秀全得以在此顺利传教,很快就吸收了一大批信徒。居住到七月份的时候,洪秀全认为此地或许便于传教,但是发动革命运动却不适宜。哉加上表哥王盛均家中也不富裕,要他长期供养洪秀全一行人的衣食,秀全心中实在过意不去,便有了离别之心,他决定先回广东,再做图谋。
这个时候王盛均的儿子为正遭人陷害,被关在县衙,恳求秀全设法营救。洪秀全只得暂时停止回乡的打算,让冯云山等三人先回广东,自己留下来帮忙。
三、冯云山辛苦创业,打下天国的第一桶金
冯云山一行人辞别洪秀全之后,离开赐谷村向东而行。在途中遇到数名旧时认识的好友,便结伴同行。冯云山借机向他们宣传拜上帝教教义。云山丰富的学识,犀利的口才,折服了众人。
走了两三天后,到达了浔州,一起住在旧友张永秀家中。
昔日旧友既折服于冯云山的才学,便建议他不必回乡,而应该再次寻找机会在广西布教。一个月后,冯云山听从了朋友建议,来了到新墟一带,借机传教。
不过此刻的冯云山已经身无分文,必须得先找一个工作,折腾了一阵之后,云山又投奔一个朋友回到紫荆山区的古林社村,受张姓朋友资助度日。
冯云山不好意思总是寄食于朋友家中,便外出找短工做,或为别人挖泥挑担,或拾取路途上的牛粪猪粪,售卖给有需要的人,或者帮人割脉打禾,一方面解决三餐温饱的问题,另一方面借此拉进与当地底层人民的情感关系,进一步宣传拜上帝教教义。
不知不觉就待到第二年,此时冯云山已经深入了紫荆山各个地方。在南坑冲另一家张姓人家做苦工度日。同时也坚持宣传教义,又吸引了十余个信徒。冯云山不辞劳苦,不避艰险,情愿做最苦最低级的劳动来传教,真可谓苦心孤诣,实不愧天国第一坚韧实干之奇男子。
如是历经了诸多辛苦,冯云山的机会终于来了,当地有一名名叫曾槐英的富人,人们尊称他为曾五公,曾五公雇佣冯云山在他家做长工。时当夏日炎炎,天气酷热无比,冯云山在田间劳作,汗流浃背,手脚被蚂蟥叮出血泡,满身淤泥,狼狈不堪。偶有间隙,在五公家门口纳凉休息,以恢复自己体力。
一日,正在纳凉间,冯云山想起自己经历诸多辛苦,在山区布教,仍然收效不大。不禁顿生感怀,吟诵亚圣之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以抒发满腹牢骚。
这时候,曾五公恰好出门,听到冯云山口诵圣人之言,不禁心生诧异,一个衣衫褴褛的长工竟然还是个诵读经典的读书人,不得不让曾五公刮目相看。
曾五公便上前与冯云山交谈,问及他的出身,方才得知冯云山是一个读书出身,学识渊博的读书人,只是如今潦倒在外,无法回家。
曾五公是个德高望重的长者,平时最敬重读书人,也最喜欢与读书人来往。对于冯云山这样满腹才华的读书人如斯遭遇,五公不由不心生怜悯。再加上云山风度出众,志行远大,人品端方,五公对冯云山更是爱敬。自此往后,便常常与云山交谈来往,曾五公乘势邀请云山任曾氏家塾教师,云山慨然应诺,自此不再做苦工。
云山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便不再为生计发愁,有了更多时间来宣传拜上帝教教义。他已经认定紫荆山区为上佳的革命运动策源地。在教授之余的大把时光里,冯云山不辞劳苦,翻山越岭到紫荆山区各个村落宣传教义,由于云山人品高洁,言谈诚恳生动,故而很快就说服了紫荆山区大批群众,信教者日众。冯云山的老东家曾五公一家都受洗,进而曾氏全族都信教了。
冯云山见拜上帝教形式大好,心情舒畅至极,乃书写两幅对联,贴在学管内,以彰己志。
“泗水文章流四水,尼山木铎振荆山。”
“暂借荆山楼彩凤,聊将紫水活困龙”
冯云山是一个极度务实和头脑灵活的组织家,善于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起初,冯云山来到紫荆山宣传拜上帝教,并未采用如何高深的理论,而是大讲拜上帝教的好处,比如“拜了上帝可消灾难登天堂”,这就很容易吸引文化水平不高,追求现世安稳的底层人民目光。而对于富家读书人,冯云山就以上帝教教义加儒学经义结合在一起讲,不引起他们的反感。因而云山既争取了富家的中立,也尽可能的吸收了大量的底层人民。
冯云山深通教会发展的规律,在传教初期的两年之内,基本没有做出什么砸神庙,辉偶像的激进举动。正是这种中庸、温和的传教手段,拜上帝教才得以茁壮发展,形成势力。
传教收徒的工作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云山开始实行第二步计划,把信徒团结在一起建立“拜上帝会”,定立规章制度,各设头目,云山居中调动。围绕紫荆山总会外附近被吸引的信徒则另外成立分会,抟成一股势力。
至此,“紫荆山拜上帝教教徒未几即逾两千之多,其数且增”,标志着天国在冯云山手中完成了第一期势力的形成。
参考:《太平天国史事日志》
《太平天国全史.简又文》
《太平天国通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