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导师叶平老师(原省教科所副所长)是个彻头彻尾的书迷,我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在叶老师读书会QQ群里,他定期给我们推荐高品质的电子书,文学、历史、科普、教育、育儿、管理,等等,包罗万象(很多是他自掏腰包花钱买的)。可惜我下载的书并不多,总是感觉自由支配的时间太有限。
常常想,能不能给我一年的时间,啥工作也不做,专心当个书虫,过足读书瘾。
但又想,这样看下去,又能够怎么样呢?无非是徒增更多的白发与皱纹。
知识没有与行动挂勾,没有被思想打磨,它只不过是我们大脑的匆匆过客罢了。
正如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不过,有人问胡适:“知识是无限的,而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如何用有限的生命,穷尽无限知识呢?”胡适答:“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还有,白岩松在一次演讲时说:“现在的年轻人,知识获取无限,离智慧很远,什么都知道,什么都不知道。”
看上去,这些观点似乎在打架,其实不。
生命有限,知识无限,我们无法用有限的生命穷尽无限的知识,但可以在求知路上享受过程,感受喜悦,取得进步。而在现代社会,单纯积累知识也不足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更需要学会思考,运用知识,发展智慧。
今天阅读的是叶老师发给我们的电子书《数学的力量》。其中一篇《什么要学数学?》我比较感兴趣。
此文给我的启发:学习的本身就是一种奖励。教师给学生现实的爱,就是让学生对学习着迷,对成长上心。
摘录片段:
是为了声名远扬,获得一些外在收益?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数学天赋比其他人更高?是为了和别人攀比?还是为了探寻宇宙或人生的意义?实话实说,这些目的我都有。
这些年,我逐渐在数学当中找到了自我价值,数学就是我的全部。不过,这也导致我在高中和大学时期有点目中无人,表现优于他人时总会沾沾自喜。如今事情完全颠倒过来了,我发现跟其他人相比,我身上其实有很多不足之处,为此我经常垂头丧气,患得患失。我彻底理解了西蒙娜·韦伊,明白了她在意识到自己和哥哥安德烈之间存在差距的时候是怎样一种感受。起初,是那迷人的芬芳吸引着我走进了数学的果林,可亲自品尝之后,我发现树上结的全是苦果,这一切都是因为我过于看重外在收益,忽视了数学最本质的东西。我迷失了本心,失去了快乐。
数学本身是一种美妙的事物,可我在其中掺杂了太多目的性。那些成绩和成就原本只是衡量个人进步的参考,却被我当成了标榜自我价值的标签。多年的数学训练本应帮我树立起自信,养成谦逊的态度,可我却总是同他人攀比,把数学变成了一颗自我怀疑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受社会负面声音的影响,我给数学凭空增添了太多的条条框框,我不再把它当作一片孕育美德的沃土,而是把它当作炫耀才华的舞台。每次看到别人像虔诚的信徒一样夸赞我的天分,并承认他们自己的不足时——“天啊,你就是传说中的数学家吗?我跟你说我数学可烂了!”——我都会陶醉于他们充满钦佩与崇拜的目光当中,从而导致崇拜者更加确信自己的普通,导致我被崇拜者进一步神化,进而让大家觉得数学本就是为那些“绝世天才”准备的东西,普罗大众根本无权染指。现在,鉴于我在博士阶段的糟糕表现,这种观点只会导致一个结论:我不是这些天才中的一员。
虽然数学的真谛在于理解,可不知怎的,大家都把它当成了衡量个人能力的工具。意识到这一点以后,我觉得我真的可以放弃自己的学业了。就算没有这个博士学位,我也能活出应有的尊严。
于是我开始四处求职,看看自己是不是可以找点其他的事情来做。当时,金融算是一个如日中天的行业,我的简历大部分也都投给了金融公司。在面试时,对方会问我很多和数学相关的问题,在耐心解答的过程中,我开始怀念自己的数学生涯,数学的美妙和神奇逐渐浮现在我的眼前。还有一些考官会给我出一些数学题,以考验我的数理逻辑。我很喜欢这些妙趣横生的题目,看着它们,我开始回想解题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尤其是在不涉及任何利害关系的情况下。我不得不承认,数学已经变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失去之后我才明白它对我有多么重要。意识到这一点以后,我不由自主地笑了起来。
当时,我还在哈佛大学的本科生宿舍兼任辅导员的工作[哈佛大学把学生宿舍(dorm)称为House]。虽然我做好了放弃数学事业的打算,可我还是干着和数学相关的工作,并努力让这些数学专业的学生相信,数学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学科。每天和学生们见见面,为他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种轻松且规律的生活感觉也不错,可以让我不再去想那些不开心的事。不过我发现,虽然面前这些学生都有一颗求知若渴的诚心,基本功也比较扎实,心思也的确都放在了数学上,可是在互相攀比的氛围下,还是有很多人觉得自己无法在数学之路上取得一番成就。他们垂头丧气,情绪失落,跟当年的我一模一样。我只好不断地劝导他们,告诉他们不必在攀比中寻求自我价值,也不必在竞争中探索数学的意义。另一方面,我也在不断地告诫自己不能当局者迷,我自己也要把这个道理付诸实践才行。
我在读博阶段度过的最快乐的时光,就是担任辅导员的那段日子。我可以静静地坐在桌旁,用自己的数学知识和学习经验去帮助对面的学生,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魅力与神奇。我很喜欢一边倾听别人在数学方面的理想与追求,一边站在更深的角度来认知大家。这种感觉就好比你在和他人进行某项体育运动——只有并肩作战过,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队友。能够陪伴他人渡过难关,跨过数学之路上的障碍,挖掘出大家真正的实力和潜力,对我来说是一种荣幸。我喜欢看到别人在理解、感悟的那一刻脸上绽放出来的笑容,世间最棒的感觉莫过于此。
如果你一路跟随我的思绪走到了现在,那么你应该已经爱上了数学,也已经燃起了一颗探索的心。另外,我也不是要和大家一起研究如何用数学公式来分析人与人之间的爱,尽管数学圈子中的确存在着很多好玩有趣的、与爱相关的数学模型。
我真正想和大家共同探讨的,其实是一种“源自数学的爱”。这种爱和通常的爱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它们都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感情;但二者也有明显的区别,因为前者产生于数学,表现形式也和数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爱,既是一种内心的渴求,也是一种优秀的品格。只有心怀爱意,我们才能填补他人心中的缺口。
爱是人心中最伟大的渴求,也是其他各种渴求的根本所在,比如前面提到的探索、意义、游戏、美、永恒、真理、奋斗、力量、公正、自由、集体。反过来说,这些渴求也在滋养着我们心中的爱意。所谓“源自数学的爱”,指的就是主动把被孤立的人拉入集体,为受压迫的人伸张正义,帮助他人在奋斗中成长,只不过具体手段都和数学密不可分罢了。爱一个人,就要赋予他探索的能力,传授他游戏的方法,帮助他建立起对美的向往、对真理的渴望,利用数学知识来挖掘他的创造力。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帮助他获取心灵上的自由、灵魂上的自由、力量上的自由,以及更重要的——思想上的自由。
爱既是各种优秀品格的发源地,也是各种美好品德的最终目标。每一种品格的核心都是爱,即便是在数学之路上培养起来的品格也不例外。要想让他人感受到这种“源自数学的爱”,我们就必须为他人建立希望,培养他人的创造力,帮助他人养成勤于思考、深入探究、深刻理解的良好习惯,大家彼此鼓励,携手共进,在心中养成对美的向往,把我们之前讨论过的各种优秀品格当作自己的追寻目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