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跟一个老朋友在微信里聊天时,对方的语言让我有些生气,觉的她是一个“只会说好话,却不办实事”的人,很情绪化的发文字说她:流于表面,夸夸其谈。
但发完之后,还是余气未了,好像自己说得太轻了,不足以表达真实的情绪,觉得应该把话说得再重些,再明确的指出她的“虚伪”,但最终没说出去,把不快闷到肚子里。
到了晚上再想起来,还是生气,不舒服。
索性不想去翻书,翻的是《被忽视的孩子》,里面有这样一个故事。
某天,你在电影院排队,一个不讲道德的家伙就在你前面插了队。
要自信而平和地应对这情况,你不会将怒气压在心底,不会只是小声跟朋友抱怨,也不会对那个人大吼,说他是个混球。
你会拍拍他的肩膀,注意(带着同理心)不让他尴尬,小声但坚定地说:“不好意思先生,但是队伍末端在后面呢。”
最好的情况是他听后满脸羞愧,排到他应该去的位置,但当然他也很可能不这么做。
关键是你表达了自己,没有将感觉关在心里让它们从内部吞噬你。
尽管你无法控制别人的反应,但只要你是自信而平和的,那么不管他怎么做,你都会为自己采取了合适的行动而感觉更好,怒气也没有被“打包回家”,之后也不会让你头疼或背疼了。
推人及己,从这个故事里反观自己,在与那位朋友的对话里,一是没有充分表达自己,二是内心有不快情绪的堆积。
的确,越是面对最熟悉的朋友,越是不好把控情绪,但是也不能把怒气“打包”在自己的身体里。
情绪本身不是坏事,如何对待情绪才是最重要的。
接下来,对待这位朋友,我要做的调整就是:不消极、不冲动地表达情绪,自信而平和、有同理心地表达情绪,不堆积更不内存这些情绪。
(写游打卡第13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