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精进2》上线,突然对《精进1》为什么这么火很感兴趣,特地把《精进1》拿来读了三遍。读三遍的并不是因为这是本值得反复咀嚼的书,而是因为前两遍都被书中穿插的大量例子带偏,很多小节开头发起的疑问,在小节结束的时依然没有给出答案,让我困惑不已。如果你喜欢你的工作或者有明确的兴趣爱好或者特长,以下内容可以略过,爱工作的人一定会得到物质和地位的回报,随着时间推移,毫无疑问会成为更厉害的人。
《精进》从七个层面给出了“成为更厉害的人”的建议,它们分别是“时间管理,作出选择,即刻行动,深度学习(非AI的深度学习),消除无知,增长技能,创造成功”,每一方面在市场上都可以找到相同层面的畅销书。能够在七个层面都能做到很好的人,一定具备深刻的认知能力,果断的执行能力,强大的管理能力。《精进》比其他成功学书籍精明的地方在于它的书名,“更厉害”的比较对象可以是过去的自己,七个方面做到任何一点都会让我们变成更厉害的人,但是就《精进》的内容而言,大而全的理论陈述以及不合适的例子让本该结构严谨、由浅入深的作品变得有些鸡肋。读者需要咀嚼的不是《精进》这本书,而是它提出的问题,比如“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如何成为一个厉害的学习者”,《精进》没有给出合理的答案,但这确实是每个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精进》能帮助我们成为更厉害的人吗?《精进》中第三章“即刻行动”可操作性强,读者可以根据作者的建议练习;第六章“努力是一种技能”是一种颠覆常规思维的观点,持续的努力依靠的是兴趣,而不是毅力。对同一件事,比如锻炼,有的人因为兴趣而坚持,有的人靠毅力去坚持,并且都达到了锻炼的效果,但两种人的心理历程完全不同,前者感受到的是快乐,后者感受到的是痛苦,当得到正反馈后,比如练出了理想的曲线,痛苦的人依然不喜欢锻炼,那么锻炼这件事就不是她的兴趣所在,将时间投入其他形式,去发掘和培养可能的兴趣,才是长久之计。毅力是一个人宝贵的品质,只是不适合长期目标,对于语言考试,技能鉴定这种考核性质的任务,坚强的毅力可以帮助我们排出外界干扰和诱惑,在短期内实现一个明确的目标。但是问题又来了,在填鸭式教育下长大的大部分人都基本没什么兴趣,这直接导致了很多人无法做到在某个方向长期的努力。吃喝玩乐不是兴趣,兴趣是能够玩出自己的花样,爱烘培的人能够自己设计食谱,爱音乐的人会尝试自己创作。
常言道,“人生是道选择题”,用邓布利多校长的话来讲就是“Decide the fate of a person is not his ability, but his choice”,影响选择的因素太多(此处插入选择的思维导图),以至于周全思考后作出的不一定是最优的选择,但也不会是最差的选择。《精进》向读者普及了看待世界的五种视角,只有“积极视角”的人才会认为现在的我由过去决定,未来的我由现在决定,而不是未来的我由过去的我决定。积极的人认为未来可变,消极的人认为未来不可变,因此“现在”是一个关键转折点,忽视“现在”的人没有未来。《精进》中关于“做出正确的选择”以人生目标和内心渴望为导向,不具备操作性,就像没有兴趣一样,填鸭式教育下成长的人已经习惯忽略内心的声音,进入社会后,在物质吸引和精神压力的作用下,更搞不清楚这两个终极的哲学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做出正确的选择“无解。无论是做选择,还是持久的努力,只要以兴趣为着力点,后面的事都有看不完的成功学来指导自己,但是很多人败在了兴趣培养上,仍然厌烦生活,厌烦工作,自卑,否定自己的价值。
无法选择时,尝试小成本是错
一个人的成长是“选择、执行、复盘”这三个行动不断积分的结果,我们常常被告知年龄越大,试错的成本就越大,但是没有任何人能够保证自己的每个决定都正确,正如公司不能保证制定的每个战略都是积极的,最成功的公司也有亏损的产品线。很多人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但是又不敢换工作,主要原因是自己没有兴趣、没有特长、也没有长期目标,于是选择了苟且,不争优,不犯错,这样的人生并不会得到更多快乐。
在这种情况下,强迫自己多尝试不同的东西是最重要的开始,这就像微生物的多根触角,尽可能向外延伸,探测不同方向的环境信息,最后才能往最有利的方向前进。我花了整整三年时间才找到自己的终极爱好在写作,期间尝试了很多活动,打球、健身、烘培、背单词、当老师,每一次进阶虽然能够让我感到快乐,但是这种快乐并不深刻,我仍然需要毅力去坚持这件事。当从一件事中能够获得成就感,并有明确的进阶目标事,内心仍然兴奋不起来,就可以判定这不是兴趣所在。这个不必放弃,在尝试的过程中收获的朋友和知识都是一种财富,继续尝试其他的事情,直到我开始写作,哪怕码了十万不成故事的字,协作这件事仍然让我像着了魔一样,闲暇之余都用来搜集素材和练习。当找到这种精神兴奋感后,就可以参考成功学的建议去规划自己的进阶路线,计划、执行、总结,然后为自己设立更高的标准,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追求未知的世界和对挑战的渴望是人的本能,如果至今没有找到这种感觉,只是因为尝试的事情太少。
《精进》能帮助我们成为更厉害的人吗?培养兴趣萌芽,努力获得正反馈
找到兴趣点后,即刻行动起来,《精进》的第三章具备很强的操作性,但是忽略了时间因素。行动的基础单位是时间,正如计算机的CPU调度基于时间片一样,如果无法合理地处理并行任务和串行任务,在实践过程 中,时间可能会慢慢地被工作吞噬,在多项任务同时加身时,原本没有先后顺序的任务,由于全时间投入其中一个,导致其他本可以避免延迟交付的事却延迟交付了。对我而言,我的公司已经不是996,而是9116,但是我每天依然能够有两个小时的写作和阅读时间,早起半小时,午间一小时,睡前半小时,通过学习记忆法和梳理知识的方法,我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深度都在提高。半年前我是个做事凭感觉的事,随着任务的复杂性和工作量的增加,逐渐感觉能力有些捉襟见肘,我开始尝试在新任务前理清楚执行顺序,将耗时长的任务放在前面,尽量避免后续因为时间太短被人卡流程。
这个社会大多数工作拼的都是态度和方法,还轮不到拼智商,及时反思才能让人真正进步,成为更厉害的人。反思的方法是成功学不可遗漏的问题,但是还有一点,反思的对象不仅仅是自己,还有别人。《精进》中提到的反思对象只有自己,但是《论语》早就告诉了我们“见贤思齐,见不贤自省”的反思方法,个人的经历毕竟有限,如果我们能把身边的人当成案例仔细分析,就能避免犯同事犯过的错误,比较不同领导的管理方式,还能学到管理方法。
专注独立和实践,放弃成功学
其他章节,比如“时间管理”,“成为高段位学习者”,“消除无知”《精进》给出的建议并不新颖,读者应该寻找更专业的书籍,比如第五章提到的“思考的图像”是记忆法的一种,讲袁文魁讲记忆法的书肯定比《精进》要详尽并且更实用,在时间管理方面,Staffan的番茄发肯定比《精进》要更清晰。
《精进》是一本不错的提纲,但不是一本好的参考书,如果你想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不要读;如果你要发现自己的兴趣,不要读;如果你要成为记忆大师,不要读;如果你要成为学霸,不要读;如果你想成为更厉害的人,先想清楚想在哪个方面更厉害,因为这本书更适合成为更好的员工,而不是更好的自己。“更好的自己”是个抽象概念,而“更好的身材”,“更丰富的物理知识”,“更专业的编程技能”这类才有行动指导意义,在众多的“better”目标中不断选择一两个尝试培养兴趣,最终一定会发现自己的兴趣点,之后便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事。找不到兴趣点,余生依然是漫无目的的休闲性尝试,没有太大的坏处,但无法帮助我们成为厉害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