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它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司马迁的祖上好几辈都担任史官,父亲司马谈也是汉朝的太史令。司马迁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到了长安,从小就读了不少书籍。司马谈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儿子能编写一部史册。
就在司马迁着手写作的时候,发生了李陵事件,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护而获罪,进监狱受了宫刑。他当时极为痛苦,甚至想自杀,但是想到还有父亲的遗愿没有完成,于是忍辱负重,潜心写作,最终完成了名垂千古的《史记》。
人生是由各种各样的未知组成的,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将要面临什么,唯一能做的就是像司马迁一样明确心之所向,不迷茫不退缩,无畏苦难,奋力向前。这让我想起来最近看的一本书《如何成为一个不迷茫不退缩的人》。

橙花的《如何成为一个不迷茫不退缩的人》以此观点出发,集合知乎、得到等APP热门话题,告诉每一个读者你需要大胆直面不确定的未来,需要勇敢说出自己想要的生活。
橙花,本名程蓓,武汉人,一位充满江南钟灵毓秀的女子,心怀梦想不停追逐,曾获过多次文学类奖。资深周星驰粉丝,出版作品《周星驰:如果做人没有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分别》。因为遭遇工作、感情、家庭等方面的变故,她以涅槃的心,反省、顿悟,将自己放空后,又以积极的心态回归,去探索以后的人生之路,从而写出这本《如何成为一个不迷茫不退缩的人》。
就像《如何成为一个不迷茫不退缩的人》的作者橙花所说:这一生,我们就像蒙着眼的小孩,在跌跌撞撞中摸索,在跌跌撞撞中前行,又在跌跌撞撞中深陷迷茫的未知中,然后在迷茫中惊慌失措,无所适从。原以为,只要自己读全了哲学家的名作,看懂了思想家的智慧,人生便会一帆风顺,却发现问题来临时,依旧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人生是如此的艰辛,我们要如何做更好的自己?
一 改变不了环境,却可以改变自己
《原生家庭》是苏珊·福沃德和克雷格·巴克合著的一部振聋发聩的家庭心理疗伤经典之作。苏珊·福沃德博士通过工作中接触到的大量真实素材,分析了不健康的原生家庭是如何伤害子女,并持续影响子女成年后的生活的。
然而,作者的主旨并不在于控诉这样的父母,而在于传授具体的对策,使那些受过或仍在承受父母伤害的人们获得勇气和力量,从与父母的负面关系模式中解脱,恢复自信和力量,得到自由和幸福。
你无法改变父母,却可以改变自己,你的幸福没必要仰仗父母。例如,在酗酒型家庭里,即使父母一成不变,你一样可以战胜童年时期遭受的创伤,并摆脱他们对你成年后生活的控制,你只要坚持努力就好了。
二 人生没有安稳,学会面对不确定的未来
叶嘉莹先生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拥有众多头衔。
很多人陶醉于欣赏叶嘉莹先生的诗词讲学,却不知先生背后遭受的众多磨难。
叶嘉莹3、4岁时,父母就开始教叶嘉莹背诵古诗,认识汉字。6岁的叶嘉莹就随家庭教师读《论语》,9岁考入笃志小学,一年以后,以同等学历考入北平市立二女中。17岁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 专攻古典文学专业。
时值抗战,北平被日本占领已有将近4年之久。她的父亲已因七七事变随政府西迁,与家中断绝了音信。

同年9月,她的母亲因癌症住院,术后不久因为血液感染,在回北京的火车上离开人世。
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失去父母双亲,家中尚有两个年幼的弟弟需要照顾,心中悲痛,是他人无法体谅的。她曾写下八首《哭母诗》,字字泣血,句句含泪。她曾在《朗读者》的舞台,面对观众缓缓说道:人生最悲哀痛苦的一段,便是听着钉子被一个个砸进母亲棺木时的声音。
此后,叶嘉莹便与伯父、伯母及两个幼弟一同生活。沦陷区中,生活艰苦,幸而一应家务尚有伯母操持,叶嘉莹在读书方面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在丧母的悲痛中,叶嘉莹反而写作了大量的诗词。叶嘉莹从师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并深得顾随教授的赏识。
21岁,叶嘉莹大学毕业,她以出色的才华,同时被三所中学聘为国文教师,深受学生的爱戴。
24岁,叶嘉莹结婚随丈夫迁居台湾。然而不久,她的丈夫就因白色恐怖被逮捕。此时他们的孩子尚在哺乳中,叶嘉莹也因之受到牵连,一度遭到调查逮捕,并失去了工作和住所。她只得带着女儿四处奔波,一边教书维持生计,一边打探丈夫的下落。流离苦痛之际,诗歌仍是她心灵的归宿。三年后,丈夫终于出狱,却性情大变,又因长年处于失业状态,对叶嘉莹非打即骂。
52岁,叶嘉莹大女儿夫妇因车祸遇难。白发人送黑发人,她悲痛难抑,难道真的是人生无常,苦海无边?
86岁,叶嘉莹的丈夫去世,她用了王安石的一首诗表示对丈夫的谅解,这也许是最真诚的宽容了。
2019年5月,95岁的叶嘉莹再向南开大学捐赠1711万元,已累计捐赠3568万元,她将全身心投入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
在南开为她建的迦陵学舍的一面墙上,挂着她自己写的一首词:
一世多艰,寸心如水。也曾局囿深杯里。
炎天流火劫烧余,藐姑初识真仙子。
谷内青松,苍然若此,历尽冰霜偏未死。
一朝鲲化欲鹏飞,天风吹动狂波起。
人生存在永远的不稳定因素,面对苦难,不畏惧,不退缩,以勇敢的心迎接一切变数,是我们不变的对策。
三 孤独人生路,爱是最好的陪伴
2003年7月,93岁高龄的杨绛先生所著的散文集《我们仨》首度出版,风靡海内外,后来再版达一百多万册。书中讲述了一个单纯温馨的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先生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1997年3月4日,杨绛先生86岁,女儿钱瑗因患脊椎癌去世。
1998年12月19日,丈夫钱钟书去世。
杨绛晚年的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先生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家庭63年的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揭示了一个善良美好的家庭世界,深刻地表达出作者对亲人的深深不舍。
2016年5月25日凌晨,105岁的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独居18年,先生整理书稿出版书籍,每日陪伴她的除了书稿和时光,便是一家人之间的亲情,那是你虽然不在身边却时刻在我心里的思念,是绵绵无绝期的爱。
四 生命短暂,热情迎接生活
去年腊月二十六,接到一个电话,是表妹打来的,姑妈的女儿。电话里那头传来一阵哭泣,一问才知道,姑妈跟表哥吵了几句,想不开喝农药没抢救过来。奔完丧,我回到家反复思考这件事,觉得姑妈真是不值得,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值得搭上性命?
生命短暂,遇到事情我们首先应该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千万不能钻牛角尖。即使生活再苦,我们也要充满热情,拥抱生活,迎接新的一天。

《如何成为一个不迷茫不退缩的人》的作者橙花,把寻常的小故事娓娓道来,带读者在阅读中思考和自省,告诉我们,很多事情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只是我们很容易出现畏难情绪,夸大困难。在这个复杂又美好的世界里,没有谁拥有神力可以轻松摆平一切,也没有谁是幸运常伴,遇事总能顺水顺风,前世之师后车之鉴,我们可以在前人的教训中总结自己的经验,坚持不懈地努力,成就全新的自我。
愿你勇敢改变自己,迎接美好未来,愿你有爱相伴,热情拥抱生活,愿你不迷茫不退缩,奋力向前,无畏失败。
网友评论